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最美养路工

    雪域高原养路人

    冯 蕾 杨 君/撰文 马 列/摄影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30日   12 版)
    青藏公路上的养路工人
    一位藏族养路工在泥水中修补路肩
    “客房”的墙上写满感激养路工人的话
    养路工值班的地方
    养路工人身后就是连绵的雪山
    骑行了5天的达克炜遭遇雨雪,疲惫的他在“第一道班”住了一宿,体力恢复了不少
    “天下第一道班”的大门
    墙上贴满了家人的照片
    索朗曲珍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
    修补路面
    铺沥青
    养路工人早已把工区宿舍当成了自己的家,家人也在这里陪伴着他们
    压路机不再稀罕
    “之”字型的川藏公路林芝段,远处是林芝地区最高峰——南迦巴瓦峰
    “寻找最美养路工”西藏采访团在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口附近与养路工合影
    郭红松 绘图

        编者按:

     

        在西藏,公路蜿蜒在气候恶劣、人烟荒芜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天路”。对西藏人民而言,这些“天路”是一条条生命线,大多数进出藏物资都要经过公路运输。为保障公路畅通,雪域高原的养路人抗高寒、斗风雪,用生命守护着生命线。不久前,交通运输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养路工”大型公益活动走进西藏,记录雪域高原养路工的平凡事迹。今天,我们将拍摄的图片收集整理,以飨读者。

     

    “天下第一道班”

     

        天空中突然涌起一片乌云,天色很快暗了下来,瞬间雨雪齐至,中间夹杂着冰雹。雨雪中,七八名养路工正挥舞铁锹修补路肩,一刻没有停顿——这是青藏公路安多养护段109养护点的养路工们最平常的工作。109养护点负责养护的路段位于唐古拉山垭口附近,平均海拔5100米,最低气温-40℃以下,他们也因此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这里的养路工常年工作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免疫力弱,平均年龄不到62岁。他们中的80%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养路工,常年坚守在雪域之巅,用生命维护着青藏公路这条进出藏生命线。他们说,职责在这里,不管有多苦,都要坚持下去!

     

    温暖小站

     

        白茫茫的雪山上,坐落着一片土黄色的房屋,这是“天下第一道班”的“道班房”,是养路工们吃饭休息的地方。在往来的行人眼里,这片黄色房屋就是一个“温暖小站”——渴了饿了,他们可以到这里讨一碗热乎乎的酥油茶;身体不舒服了,道班工人会给他们送上药品;累了想歇一歇,他们可以在专门辟出的温暖“客房”里睡一觉。一年下来,会有上千人次的司机旅客在这里补充“能量”,开启新征程。他们也将感激的话语写满了留言簿和“客房”的四面墙壁。在每间“客房”的门上,都用粉笔写着一个藏语文字,道班工人告诉记者,那是保佑平安的意思。

     

    “六朵金花”

     

        打扫干净的庭院,布置整齐的房间,还有空地上一丛一丛的格桑花——走进拉林公路墨竹工卡养护段十四工区的驻地,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面积不大的工区驻地,更像是一个富有藏族风情的庭院。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里的“六朵金花”。在十四工区的21名养路工中,有6名女性养路工,平均年龄43岁的她们,夏季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让须眉。工作之余,她们把道班房也打理地整洁温馨,她们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要打扫干净才舒服。”道班的建立也吸引了不少农户到周边定居发展。如今,农户们种植青稞、养殖牲畜,日子就像这里湛蓝的天空,清澈、透亮。

     

    养护器械成流行

     

        装满沥青混凝土的卡车将车斗掀起,慢慢向前开,沥青混凝土随之倾洒在路面上,养路工人们用铁锨等工具将其摊平,压路机再将路面压实,十几分钟内,一段二三十米的路面便摊铺完成。在位于林芝地区的川藏线八一公路段,工人们正熟练操作机器修补路面,干得热火朝天。从原来坐马车去工地到现在坐面包车,从原来只有扫把和铁锹到现在养护车、压路机等养护器械成为流行,近年来,西藏地区养路工的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拿起书本学习公路养护技术和机械操作知识,也成为养路工们的新“时尚”。

     

    寻找最美 传递感动

     

        从拉萨到当雄,到唐古拉山垭口,再到“西藏江南”林芝,“寻找最美养路工”采访团行程2000多公里,寻访雪域高原养路人的“最美”事迹。这里高寒缺氧,工作环境恶劣;这里山高云淡,风光绮丽——无论甘苦,养路人们日复一日地守护着高原的生命线。感动伴着“寻找”继续,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养路工人用双手托起“天路”,托起路人的希望。(本报记者  冯 蕾  杨 君/撰文  马 列/摄影)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