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南海Ⅰ号”沉船启动新阶段发掘与保护工作

    吴春燕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9日   09 版)

        本报广东阳江11月28日电(记者吴春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28日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宣布,“南海I号”工作进入全面发掘与保护的新阶段。

        “南海I号”是沉没于我国南海上下川岛海域的一艘宋代沉船。1987年发现,先后经过了6次水下探摸、调查,确认此为一艘属于我国南宋时期的外贸性商船。该沉船船舱内装载有陶瓷器、金属器以及石器、有机类等大量文物,对于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文化交流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007年4月至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州打捞局协作完成了“南海I号”的整理打捞,将包裹于巨大钢制沉箱中的“南海I号”移驻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俗称“水晶宫”)。作为体现我国海洋工程和水下考古工作发展水平的典型事例,以及迁移式水下文物“原址保护”的首创,“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一直被国内外广为称颂,其后续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也广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博界、考古界、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南海I号”“出水”6年来,国家文物局一直关注和推动“南海I号”的保护工作,积极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发掘、船体现状评估、保存环境监测、船体和船载文物保护等多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试验数据和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局、广东省考古所、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紧密合作,科学分析、严谨论证,编制完成了“南海I号”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方案,并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原则批准。“南海I号”考古队负责人介绍说,初步计划用3~4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基本完成考古发掘,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文物和船体保护等工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