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记者传真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驻英大使刘晓明谈中英关系

    戴 军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8日   08 版)

        在英国首相卡梅伦即将于12月2日至4日访华前,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伦敦就中英关系接受了中国驻英媒体的联合采访。他引用唐诗“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来形容当前的中英关系。

     

    交流与合作是主旋律

     

        刘晓明说,随着中英关系步入正轨,两国各层级、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作为双边关系主旋律的特征更加凸显。

     

        其主要特点一是对话机制完备,包括两国总理年度会晤、经济财金对话、战略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等,两国在全球性问题上密切沟通和合作。

     

        二是合作亮点纷呈。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头10月中英货物贸易额达561亿美元。过去18个月中国对英投资额超过此前30年总和,其中去年中企在英投资并购金额高达80多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近1/8,英国已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国。中英金融合作进入快车道,伦敦人民币离岸业务占海外人民币交易的62%。今年6月中英签署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是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首个货币互换协议。

     

        三是人文交流深入。英国是我赴欧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在英留学人员超过13万人,在华英国留学生也有近5000人。英国文化在中国具有很大吸引力,“中文热”“中国热”在英国也方兴未艾,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数量居欧洲之最。英国近期启动了“英国未来”计划,今后3年将资助1.5万名英国学生赴华学习或实习。从明年起,汉语将成为英国三年级以上学生6门必修备选外语中唯一一门亚洲语言。皮尤中心民调显示,英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在西方大国中位居前列。

     

    教科文合作开创全新局面

     

        刘晓明指出,中英两国确立在教育、科技、文化、媒体、体育和青年六大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为加强双边人文交流搭建一个更高层次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中,双方各级人文交流活动500余项,团组互访近300批次,参与人数8000余人次。

     

        中英教育交流合作成果显著,覆盖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语言文化等多个领域,合作主体包括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合作形式更是涵盖了人员交往、项目合作与机制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科技交流方面,中英科研合作已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2011年,在联合发表科研论文方面,英国超越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合作伙伴。

     

        在文化交流方面,自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启动以来,两国文化合作进入快车道,越来越成为两国关系的战略支点和双方增进理解、深化友谊、推动合作的重要因素。

     

        对于开创下阶段中英教育、文化、科技等人文领域合作新局面,刘晓明认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其次要加强不同层面的政策对话,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磋商,制订合作计划,推动落实有关合作项目,及时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是要促进民间交流。

     

    政治互信不足是主要问题

     

        刘晓明认为,中英应当抓住两国都在进行改革的机遇,两国都坚持“开放”理念的机遇,两国民众都在重新认知对方的机遇,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

     

        刘晓明指出,中英经贸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推动力量,同时还有很大发展潜力。他强调,中英之间没有地缘政治冲突和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很正常,关键是如何正确看待并妥善处理这些分歧。当前中英关系的主要问题仍是政治互信不足。英国社会仍然有一些人未能摆脱“冷战思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刘晓明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要以对话促进互信,二要以交流促进互知,形成新的“中国观”和“英国观”,增进彼此之间的好感和友谊,为两国关系打下坚实的民意基础。(本报伦敦11月27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 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