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名家风采

    七旬曾广兰风骨依然

    赵凤兰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3日   09 版)
    曾广兰扮演的林黛玉

        75岁是许多老人颐养天年、安知天命的年纪,但对于从艺60年的洛阳豫剧牡丹曾广兰老人来说,75岁却是她对豫剧艺术的领悟达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至高阶段,此时的她再返舞台,显然对豫剧艺术的诠释已臻化境。近日,当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曾广兰在洛阳文化艺术学校为她举办的“舞台艺术六十年师生展演”晚会上展露风华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为艺术而生、不甘寂寞的老戏骨从灵魂深处所透出的对豫剧艺术的热爱,更是百年豫剧承前启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没人能看出台上那个多愁善感、身段妙曼、亦步亦趋的妙龄“黛玉”竟是一位鬓有银发、已做“祖母”的七旬老太,她扛着“黛玉”的花锄在台上踩着小碎步跑着圆场,她的嗓音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手势、眼神和身段都颇见功力。当晚,曾广兰在台上实现了自己艺术生涯的“两大颠覆”。一是年龄上的颠覆。75岁且儿孙满堂的老艺术家挑大梁饰演16岁的林黛玉,这无论在外表扮相还是气韵声腔上对演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二是剧种表现手法上的颠覆。历来戏曲舞台上的“林黛玉”通常被越剧、黄梅戏等婉约柔美的剧种所搬演,以铿锵有力、大气酣畅见长的豫剧则更适宜演绎“花木兰”“穆桂英”等巾帼女杰,但曾广兰却通过“黛玉”使温婉柔媚的唱腔让位于有着“中和”之美的中原豫剧,使人们看到激昂宽厚的豫剧原本还有委婉柔怨的另一面。

        熟悉曾广兰的人都知道,“一桥二红”(《洛阳桥》《红楼梦》《红嫂》)是她的代表作,而俊俏潇洒的“甩大辫”则是她的“绝活”。在半个多世纪里,她主演了上百出戏,先后精心塑造了耶律含嫣、林黛玉、白素贞、穆桂英、姜桂枝、胡凤莲、窦氏、红嫂、银环等几十个性格迥异、血肉丰满、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她创立了自己细腻含蓄、富有激情、生动真实的曾氏表演风格,她的唱腔集豫剧各流派之所长,既有高昂激越、活泼跳动的豫东调;也有俏丽精巧、委婉甜润的祥符调;还有苍凉悲壮、奔放雄浑的豫西调。她在表演程式里也有机融进了芭蕾舞、蒙古舞和杂技的表演精华,使照镜子时的“碎肩”、提鞋时的“大跳”及“甩辫子”等招牌动作都俏皮灵动、惟妙惟肖。此外,她还博采众长,在粗犷的中原文化中,引进了吴越文化婉约柔媚的艺术元素,大大开拓了豫剧艺术的表演领域,完善了豫剧表演艺术风格,继而成为继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之后,豫剧剧种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曾五进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演出,主演的《洛阳桥》被搬上了电影银幕,她的传略也被载入《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中国当代名人大典》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