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新书推介

    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视角

    李德顺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23日   11 版)

        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蔚为壮观。其中,廖小平教授的新著《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以新的视角展示了一条独特的思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人深思。

        第一,对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30年间中国社会的价值观状况作了深入中肯的概括和勾勒,力求全景式地回顾和呈现其社会政治经济背景。该书以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作为背景和基础,就当年对核心价值的探索加以系统深入的梳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思想观点。例如该书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社会价值取向及对核心价值的探索,为今天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核心元素,自然也留下了诸多值得深思的经验教训等等,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思想原因。作者指出,对改革开放前30年价值观及对核心价值探索的深刻反思和全面总结,是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及其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时不可回避的历史和逻辑前提,否则,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就将缺乏最起码的参照系。正因为如此,该书自觉地努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对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进行了必要的理论阐释,这一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无疑是十分新颖和独特的。该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加速转型,中国社会的价值观随之发生深刻变迁,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张力关系,并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体制的建立逐渐从前者向后者倾斜和转变,出现了与改革开放前价值观的反向失衡。这一价值观变迁过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具有解构性又具有建构性。譬如,解构了诸如重义与轻利、集权与人治、身份与等级、崇高与信仰等传统价值观念,重构或建构了诸如公平、民主、道德、诚信、富强、文明、发展、和谐等价值观念。这一解构和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而不是主观臆想的结果。

        第三,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如何引领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观点。该书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解决构建主体、构建路径和构建机制等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主体是多元综合的复合体,主要包括国家(主导)、社会(型构)和公民(实践)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构建,应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既要探索其精英“构建”的社会机制和学理机制,也要探索其大众“认同”的文化机制和心理机制,还要探索其对多样价值观的整合机制和引领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未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引领,要解决引领什么、以什么引领、谁引领、何以能引领以及如何引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其核心是要充分发挥整体价值观对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对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对物质价值观的导引作用,使这些价值观之间的张力关系得到缓解,进而实现它们之间的辩证平衡。

        总之,该书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的论域,突破了通常价值与价值观不分,仅从价值观念体系本身阐释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论域局限,而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关系结构的客观变迁中阐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解构与建构逻辑,以及价值观变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深刻的内在关联。这对于跳出既有研究窠臼以更好地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及其变迁的引领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