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高高耸起的地方,它在人的心里。好比近3亿年前一派辽阔的大海,经过喜马拉雅运动,而变成了后来的青藏高原——这一过程,显然缺乏人的感官印象。每颗人心的高处也隐约耸立着什么,然而我们只有在闲暇之时才会想起它们,举头仰望它们,将自己的目光从生活低处的纷繁和焦躁中,射向了高高在上的宁静恬淡。
富裕和快乐,肯定不能代表社会生活的全部真相。按部就班所致的麻木,没有目的的漂泊,说不愿意说的话,听毫无意义的饶舌,在名牌商店里遭遇囊中羞涩的尴尬,被轻视或被蔑视……要抹去生活中的这些不如意,须在心中构筑一个高原。
大可以去寻找一个值得推心置腹的人,作为朋友,作为兄长,甚至作为情人——专程去秀美之景观光,会仔细地向他报告观后感;和亲人朋友聚会,总觉得要是有他在场,将更加愉悦;偶尔弹弹琴,又感到他就在琴旁倾听着;到温泉水里游泳,更愿和他共溅水波;与他一起品尝碧绿的香茶时,可以谈诗诵歌……如此一来,所有的不如意,都在祥瑞的阳光下化为乌有了。
更可以寻宝似的找来好书,用阅读来填充生活的缝隙。读到崭新的篇什,如同与知己推心置腹。而与知己推心置腹,亦如读崭新的篇什。若是重读旧作,也可能因身在不同的状态,意外地读出别样的味道,获得新的启示、新的惊喜、新的震撼。哪怕作家是对万千大众说的话,也权当是专门对自己说的,于是感到贴切得很。就把精力交给那样的作品吧,细细品味中,思想的板块会移动碰撞,情绪的地壳会在挤压下升降有序,生活中的海水也会波涛汹涌。于是,褶皱间的思想和情绪,必将发生强烈的断裂和崛起等变化。如同从震旦纪时期到奥陶纪时期,再从泥盆纪时期到第三纪及晚新生代,高原形成了——阅读的人,心里就有了舒展的地势,有了深广的宽谷,有了纵横的湖泊。哀怨的块垒被解体,苦闷的沉积被融化,浮躁的拖累被消减,眼前呈现出一个别样的世界。
要与作家及其作品成功地对话,我们心中也须隆起一片高原,它的海拔能把我们变成精神的强者,使得我们视野豁阔,定力增强,气质优雅。西方歌德所谓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另一片高海拔的辽原。
当然,有高原,自然就有低谷,就像有幸福,不幸已然存在——从低谷出发,向高处进军,从不幸中挺身,幸福将很快到来,向往高原的这一过程,大概就是我们正在前行的人生。
(作者为青海师大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