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第一次将少林拳法搜集整理成套,编写成便于流传的《嵩山少林拳法歌诀》;这里,第一次让少林功夫表演走出国门,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这里,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培养成包括清华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学生,累计已达12万人……
这些成绩,发生在巍巍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少林鹅坡武术专修学院。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学校的今天。”学校创办人、出身武术世家的85岁老人梁以全声若洪钟。今年春天,在他放着奖杯证书的柜子里,增加了他最看重的一个:改革开放30年中国武术最具影响力人物。
鹅坡的前世今生
登封市西北,自千年古刹少林寺东行数里,嵩阳书院和中岳庙的不远处,坐落着登封少林鹅坡武术专修学院。学校副院长张光耀介绍:“学校刚开始就是鹅坡岭下的一个小院,随着求学者不断增多,我们没有拆建扩容,而是按照需求沿山坡建起一座座教室、宿舍、习武馆。”
正是“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指引鹅坡武校从无到有,步步攀升。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国外代表团嘲笑我们少林寺山门冷落,从那时起,重振中华武林风的梦想在我心中就更坚定了。”梁以全出身武术世家,祖父是远近闻名的拳师,父亲除了习武,还精于周易、医学。从小耳濡目染,梁以全文武双修,上世纪50年代担任小学校长时,就开设了河南省唯一的武术课。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完成接待国外武术访问任务,有关部门委托梁以全组建了登封少林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及少林武术队,并由他担任组长与领队。随后,他整理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少林武术教材,使刀枪剑棍拳等少林传统功夫完整成套。但梁以全深知,要将中华武术传承下去,必须成立学校。当时,河南省唯一的武术学校囿于体制问题,陷入资金人才和场地无法解决的困境。没有多少犹豫,梁以全接手了。
借资贷款,招聘人才,注册征地……梁以全扛起了全国第一所崭新体制武术学校的大旗。如今,这所占地2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教学训练设施一应俱全,拥有9000多名师生的武术现代教育基地一片生机勃勃。
鹅坡的教育模式
“过去学校带团出国表演,光办理签证就要省市来回批示,两三个月才能完事,经常耽误团队表演档期。现在一个户口本,一张身份证,一个星期就把问题解决了。”梁以全的儿子、少林鹅坡教育集团董事长梁少宗兴奋地说。
出入境管理的一项小改革,带给鹅坡武校的是无限自豪和荣光。
2007年,鹅坡派出1200名学生参加在澳门举办的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创造了15天内一次办理超过千人的超大团护照出境纪录。同时,师生们也创造了一个学校包揽运动会开闭幕式全部演出的纪录。继而,学校才敢于签下6年演出1万场的大单。如今,学校不仅开设了国际班,还在18个国家以多种形式开办了分校。鹅坡武院表演团的身姿出现在世界各地,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等著名舞台。
“文无武则馁,武无文则蛮,文武兼修者,全才也。”梁以全自办校之日,就恪守祖训。面对登封鳞次栉比建立起来的武术学校,梁氏父子深知肩上重担:武术教育不应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习武之人更要切实修炼内功。父子俩用了10年,将学校细分为幼儿班、小学班、初中班、高中班,增设了中专班,开设了所有教育部要求在校生学习的课程。
“那时梁老吃住在校,可谓身心全部投入办学,随时解决难题。”张光耀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办教育的政策,使我们的综合教学体系纳入正轨,学生各个阶段的学历都得到国家认可。我们先后与全国近十家名校签订教学协议,先后被批准为重点中专、河南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国际武术留学生学校。”
鹅坡的新梦想
记者在鹅坡采访时,适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和父亲都注意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战略方针。少林武术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之前我们已经在筹办新学校,我的梦想是:希望大家一进校门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特别像学校的‘学校’。”作为第二代“掌门人”,梁少宗对于学校建设有长远的想法。
梁少宗的底气很足。3年前,河南省出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今年8月,省政府又推出了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打造千亿级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项目;学校处于嵩山文化宝地,而登封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理念就是“文化圣山,功夫之都,旅游宝地”。
“我心目中将要兴建的学校,要融入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校园就为宣扬少林武术文化传承而建。不仅要有‘达摩九洞’文化园,体现达摩面壁9年中思想的‘九重天’,还要建杏坛、菩提坛、莲花坛,让学子们能够在这里静心思考。一草一木,一步一景,都能看到少林武术文化,更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在这里体验学习。”梁少宗说。
这是少林武术传人新的梦想。(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万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