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三十五年亲历巨变

    “流水账”里的幸福生活

    作者:谭业君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20日 01版)
    谭业君家的3本账本。 本报通讯员 徐守俊摄

        开栏的话

     

        三十五年,风雷激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无数国人亲历了从贫困到丰裕的生活转变,见证了中国奇迹的发生和成长。在一个个命运的起承转合中,从一段段个人的鲜活经历里,我们能看到这场时代巨变的深深印痕。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普通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东北的冬天白天短,才下午5点,外边儿就乌漆抹黑了。从11月17号那天起,突然下起了大雪,外面一片白。这不,老伴儿忙活着收拾桌子,孙子看着动画片,我呢,歪在被垛上又算起了账:今年种了8垧半水稻,第一次卖粮的价儿是每斤1块5,我只卖了一部分……今年粮食丰收,加上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啥的,保守点儿算,收入比去年多个万八千的没问题!

     

        我叫谭业君,是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达里巴乡四家子村农民,我最大的乐趣就是记流水账。记账时,我晃常儿(注:经常)就点开电视,碰到感兴趣的新闻,就停下来看一会儿。看广告也会留神,因为我有个嘴刁的孙子。现在的孩子吃个零食、喝个饮料还得要名牌,总嫌我买的不对,指名要电视上的!

     

        想想1978年,我还是个20几岁的毛头小伙子,刚刚组建了小家庭,两间光腚土房,一铺土炕两床被,加上唯一的“电器”手电筒,就是全部家当。一年到头就一身衣裳,夏天空心穿,冬天套棉袄。那年虽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铺开,我们家也有了自己的地,可那也没富裕起来,自己的地里种出了大米却舍不得吃,拿一斤大米去换三斤苞米……

     

        我做梦都在寻摸着,要是天天能吃上白米饭,可就是神仙了。没想到现今个儿,真就顿顿大米白面,还想吃鱼有鱼,想吃肉有肉。家里7间大瓦房可劲儿供我折腾!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00年左右,我整了个笔记本,打算把心里的小九九都划拉到本本儿上。大到卖水稻,小到买袋盐,俺都往上记,如今已经记了厚厚的三大本,没事我就翻翻。老伴儿总嗔怪我“一翻账就呲个牙傻笑”,你说,看着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俺能不乐呀?

     

        咱就从这2000年开始瞧,在这个红皮小本儿里,有些页的合计数还标着一个“付”字。这个“付”代表的就是“正负”的“负”。

     

        从2001年到2003年,有合同款、农业税、按劳摊款、各类工程摊款等开销,这都是和村上的往来账。光2001年各项税费负担就有1726元,人均288元。一家3垧来地种下来,扣除开销,还落下5470元的“饥荒”(注:欠账)。2002年,上面来了政策:吉林省作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了专门面向我们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啥的,这可把乡亲们乐懵了。2003年,我又承包了2公顷水田,秋后算账净赚了两万多,一下子就转亏为盈。2004年,国家在黑吉两省率先免征农业税,每亩税费负担减少49元;实行粮食直补,每亩地得到补贴67元。这一减一增,光我们家每年就增收将近4000块。税费负担从账本上彻底找不着影儿了。

     

        2006年,是家里双喜临门的好年头,先是大儿子娶媳妇,接着是闺女出嫁。酒席都是在自家摆的,杀猪宰羊,四碟八碗,办得挺热闹。手头宽绰了,娶媳妇彩礼不差事,聘闺女陪嫁也不含糊,电视、洗衣机、冰箱那几大件一件不少!他们年轻人有福气,一结婚就住上了宽敞的大瓦房,一个屋里铺炕、一个屋里摆床,冬天烧火炕,夏天睡“席梦思”。老伴儿在一旁看着直眼馋:咱俩结婚时,你连个新头巾都没舍得给我买。

     

        这2008年的账本一定得翻开瞅瞅,因为新账本的第一页就写着“上年结转存款29660元”,如果再算上未出售的2007年秋粮,实际余额已经超过了13万元。收入多了,账本上的家庭消费也多了花样:肉食、水果成了日常消费,彩电等大件家电也基本置办齐全了,电话进了屋,小儿子兜里揣上了手机……

     

        2010年秋收时,由于家里种的地比较多,我和儿子、女儿三家凑了15万元,合伙儿买了台水稻收割机。几天工夫,三家20多公顷水稻就收割完了。收完自家的地,亲戚邻居也跟着借了光,享受了一把现代化的高科技。

     

        想想当年,为了学科技,我还骑着自行车到县里上培训班。现在,啥新玩意儿都有现成的说明书,科技培训班在田间地头上课。有啥难事儿还能上网查,可享福了!

     

        2011年,我的账本中出现了一笔大收入:卖2010年水稻52980斤×1.55元=82119元;卖2010年水稻61740斤×1.63元=100636元。国家发放的补贴加上逐年提高的粮食收购保护价格,还有送到家门口儿的农业技术,每年10多万斤水稻,成了全家最大的收入项。

     

        过去我们还得愁生病花大钱,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买一板儿去痛片顶顶。可现在,看病省钱了。我这账本上写得清楚:2005年“上前郭中医院看病,挂号3元,彩超100元,莲必治150元,3服中药88元”。年纪大了,家里的医药费开销也逐年增多,2005年达到3013元,相当于当年生活消费支出的两成半。2006年,我们家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年,我花150元做的胃镜,给报了45元,村医又给报了8元。我对这个制度很满意,农民得了病住院给报销,而且大病救助还能二次报销,过去哪敢想呀?

     

        我年轻时的梦想都实现了。大雪天里,我躺在热乎乎的热炕头上,啃着老伴儿递过来的大苹果,又开始了新梦想:明年再投点儿钱,添置点儿新设备,争取实现种收全程机械化!(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达里巴乡四家子村农民 谭业君) (本报记者曾毅 本报特约记者任爽 本报通讯员林宏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