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十八大以来的变化,我感触颇多;看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更觉深受鼓舞。这一年,在工作上,我们深潜员和“蛟龙”号一起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第一次试验性应用,我个人下潜10次,被调派国家深海基地。在生活中,我的儿子傅海轩在2013年6月29日呱呱坠地。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我更加熟悉“蛟龙”号的操作,驾驭“蛟龙”穿行了海底的陡峭岩壁、泥流火山,对各种大洋的海底复杂地形地貌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跟以前相比,我现在信心满满,敢和“蛟龙”一起,去探索任何大洋的海底。
今年6月到9月,我国7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第一次投入应用,在南海和西太平洋21次下潜,取得大量生物和地质样品,拍摄了海底高清影像。“蛟龙”号试验性应用阶段是海试与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阶段,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科学需求相互磨合、相互促进,不断提升我国大洋科考能力的一个过程。同时,这也是全新的挑战,面临的困难和阻力不亚于“蛟龙”号海试阶段,部分困难甚至超过了海试阶段,很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蛟龙”号是我国探索和利用海洋的一大法宝。这一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家海洋局的部署下,我们“蛟龙”团队一直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圆满完成了“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南海航段的作业任务,共采集生物71种390只、结核161枚、结壳8块、岩石32块和沉积物180公斤,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个人在这次应用航次中,下潜了10次。漆黑的海水,坚硬无比、层峦叠嶂的碳酸盐山,笔直高耸的火山岩壁,海流变幻的泥坡……在这样的应用磨练中,我的驾驶技术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比如,以前驾驶“蛟龙”号进行作业取样,都是停在平稳的海底地面上,而这次需要“蛟龙”号悬空作业。经过一年的实战,我对海底更加熟悉。现在和“蛟龙”一起去世界上任何一个海底,我都充满信心。
国富海兴,蛟龙腾飞。我给儿子起名叫“海轩”,希望他将来能继承我们的海洋事业。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的深海基地,我的儿子,都会茁壮成长。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走向海洋强国。
(本报记者 袁于飞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