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各地11月15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对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作出战略部署。全国各地广大干部群众怀着期待的心情,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学习《决定》内容。大家纷纷表示,只要认真落实好《决定》的各项要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1月15日晚,华南理工大学师生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渠道迅速了解了刚刚发布的《决定》内容。大家欢欣鼓舞,纷纷表示要以切实行动学习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小明告诉记者,《决定》内容让他感觉最深的是,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民造福,改革要以人民为中心。杜小明说:“《决定》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以师生为中心,以育人为中心,更好地满足我们国家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安徽省社科院院长陆勤毅在通读《决定》全文后对记者表示。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的社科界专家,陆勤毅十分关注《决定》对“三农”问题的政策表述,并为其中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内涵丰富的改革措施而深感欣慰。“《决定》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个‘老大难’问题规划出清晰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陆勤毅说,《决定》明确了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具体政策措施,不仅正视了城乡差距背后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而且针对现实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规划,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给年轻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关涉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决定》提出‘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非常令人期待。”读了《决定》,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刘陈倍感振奋。他向记者介绍,南京邮电大学在与原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办学后成立新南京邮电大学,规模扩大了,实力增强了,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机遇。刘陈说:“高校的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为学生圆梦上,而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会有创业的底气,才能圆成才梦、就业梦。”
“《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切民生、以民为先、民生为大的施政所向,也使我们基层供电企业深刻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国网山东济南市历城区供电公司总经理常维华说,“落实《决定》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扬国家电网公司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宗旨,深入实施加快农电发展战略,当好服务民生的先锋。”
“《决定》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部分也强调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表示,重庆大学将严格秉承“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决定》,进一步总结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改革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切实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文化出版企业,我们改革的方向更明确了,改革的劲头更大了。”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刘瑞州这样说。他告诉记者,三年前,他们集团开始实行改制,至今集团利润增长了150%,连续三年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正是体制改革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刘瑞州表示,《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这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来说,无疑是及时雨,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施海涛对《决定》中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内容格外关注。他对记者说:“《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培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应抓紧、抓好、抓实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扎实推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程,有利于提高和强化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决定》发布后,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袁敏和同事们当即认真学习了全文。“《决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袁敏说,“作为公安民警,我将以中央精神为指针,和同事们一起着力打牢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坚定法律信仰,时刻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工作的法治化水平,矢志不渝做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本报记者:吴春燕、李陈续、郑晋鸣、赵秋丽、张国圣、高建进、任维东、胡晓军 本报特约记者:李志臣、周振兴 本报通讯员:卢庆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