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从蜗居到安居

    ——黑龙江省双鸭山棚户区改造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4日 04版)

        “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如今住上新楼房,这日子是越过越有滋味呀!”老矿工李大爷这几天就是个乐!作为煤矿退休职工,李大爷一家6口人在面积仅有4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一住就是30多年。告别棚户区,住进新楼房,现在一家人正筹划选个好日子搬新家呢!

     

        在煤城双鸭山南市新城里,像李大爷这样的3万多棚户区蜗居者陆续拿到了新楼的钥匙,歌声、笑声、鞭炮声不绝于耳,随处可见的是一张张笑脸。

     

    历史之痛 百姓生活难

     

        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缘煤而生、因煤而立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有大量棚户区。棚改前,全市共有6.6万户、19万人居住在14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里。该市尖山区南市棚户区,当年曾是东北三省连片面积最大、拆迁难度最大、居住情况最为复杂的“老大难”社区。

     

        “那时候,全双鸭山市的雨鞋都卖给了南市。”78岁的刘大妈说。当年的棚户区,居民有四难: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如厕难。处处是失修的房子,狭窄的巷子,积水的道路,人们外出办事不得不穿一双鞋,备一双鞋。刘大妈还说,不只是雨靴要常备,雨伞也要常备。那时平均300口人才有一个公共厕所,上厕所总是要排队,所以你得带着伞,防太阳,防下雨。

     

        改建棚户区,建设新楼房,是一代代城市主政者不变的追求,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棚户区数十年来始终改不动,改不了,由此也成了双鸭山人挥之不去的“历史之痛”。

     

    惠民举措 温暖百姓心

     

        2009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视察双鸭山时对棚户区改造作出了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也分别予以指示,希望双鸭山“发展为先,民生为重,用足用好政策,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改变百姓的居住条件,让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双鸭山市委书记李显刚的话掷地有声:“棚户区改造是双鸭山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的惠民工程,它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要把棚户区群众最困难、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居住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办好办实,真正让普通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迎挑战,战困难,抓工期,抢进度。大拆迁改造工程启动的当年,双鸭山就完成了铁西、河西、宝山文南、四方台北苑等地的拆迁,四区共拆迁10个棚户区16965户。

     

        此后的两三年里,随处可见塔吊林立,随处可听机械轰鸣声,一座座低矮潮湿的棚户区被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取而代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相当于一座中等县城规模的南市棚户区在规定时间里全部拆迁完毕,由于各种政策公开透明,没有发生一起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喜迁新居 百姓俱欢颜

     

        抚摸着新房里的白墙、瓷砖,回迁居民陈祥感慨万千。他是四方台区四井社区的居民,拆迁前他一家5口人住在一处不足50平方米的低矮、潮湿的平房里,在这次棚改中,他享受到了60平方米的回迁安置房,崭新的楼房卫生条件好、水电供应好,而且还有地热。

     

        双鸭山的棚户区改造不是简单地拆房盖房,把居民“装”进楼房里,而是道路、广场、绿地、医院、学校配套设计,配套施工。在南市新城,记者看到200余栋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中心广场、大型商场、饮食娱乐中心、医疗卫生和金融网点等公共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或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量的增加,质的变迁,使世代蜗居于此的棚户区居民,品尝到了幸福的甘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工建设住宅392.5万平方米,配套公建41万平方米,竣工住宅178万平方米,配套公建12万平方米,共安置居民2.8万户。拆旧屋,建新区,不但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而且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棚户区居民尽享改造工程带来的福祉。“德政造福煤城万家,棚改惠及平民百姓。”——一位回迁户自撰的这副对联,真切表达了棚户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本报记者 孙明泉 朱伟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