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永嘉:建设美丽乡村 延续历史文脉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2日 01版)

        浙江省永嘉县名取“水长而美”之意,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其境内的楠溪江两岸散落着200多个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如何兼顾好历史文脉的保护与美丽乡村的建设?永嘉打造出了生动的“活样本”。

     

    古村落凝结优秀文化元素

     

        说起温州,谈起永嘉,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改革开放后发达的民营经济,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并不广为人知。

     

        楠溪江畔的200多个古村落,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化印记。1989年,中国乡土建筑研究的倡导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第一次来到永嘉,就被深深吸引,后造访20多次。今天一大批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都与他的呼吁密不可分。他认为,透过这些景观遗产,可以了解到内容丰富的耕读文化、宗族文化,体会到鲜明的乡土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与环境达到的高度和谐,更是中国建筑艺术思想与中国乡土文化交融后的物化,是中国建筑美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省省长李强到永嘉专题调研时指出,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粹,是田园生活的守望地,一定要深度发掘文化村落中凝结的优秀文化元素,努力把延续千年的历史文脉传承好、保护好,让传统文化不断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古村落生命力如何延续

     

        楠溪江历史文化村落被称为“中国乡土文化史书库”,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一应俱全。然而,年代久远的古村落无法满足今天老百姓的居住需要。“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的生活。若是城乡居民生活窘迫,谈何环境保护,谈何文化传承发扬,更谈不上美丽乡村。”永嘉县委书记盛秋平说。

     

        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永嘉提出“村外建新村,村内搞整饬”,出台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系列政策,鼓励古村落居民向城镇集聚;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要求,对已列入省级重点的历史文化村落,重点开展抢救性保护。

     

        林坑,一个藏于大山深处的古村落。在政策支持下,公路通了,“农家乐”办起来了。坐在林仙阁客栈廊前的竹椅上,品着清香的土茶,女主人毛培利告诉记者:“若不是办起家庭旅游,我肯定供不起儿子读大学。”

     

        美丽乡村建设使百姓得到了实惠,也延续了古村落“活着的”生命力。据统计,2012年永嘉旅游收入22亿元,接待游客320万人次,200多家“农家乐”年营业收入超亿元,带动当地农民年均增收2000多元。

     

    古村落保护如何上新台阶

     

        古村落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更是活生生的地域文明的载体。记者入古村巷陌,访宗祠宅第,听到最多的话是“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文化”。

     

        经过多年努力,楠溪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取得了可喜成效。楠溪江古村落整体被授予“中国景观村落”称号;芙蓉村、埭头村等6个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屿北村、苍坡村等3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屿北村还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芙蓉村古建筑群、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文脉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也需要不断创新。今年国庆节前开工的楠溪江文化园工程是浙江省27个重点文化产业园之一,主要打造以耕读文化、宗族文化、昆曲文化等为主体的园区,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味有楠溪江特色的“慢生活”。(本报记者 陆 健 夏桂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