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一线见闻

    记录村史 见证变迁

    ——托万克阿依塞克村村史的故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2日 05版)

        一位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老人,坚持书写村里的变化和党的好政策落实的故事,在工作组入户走访中无意间被发现,立即在当地产生巨大反响。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都被老人的善举所感动。特别是得知老人因为写村史,眼睛累得只能感受光亮、无法看清东西后,更是感动异常。村史里记录了这个村的村民逃难来此,从住地窝子、草棚子到建土坯房、抗震安居房,从用煤油灯到用上电、看上电视的整个发展过程。村史记录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特别是党的好政策带给村庄的变化,让人读来倍感亲切。

        写村史的老人叫吴永跃。他所写的村史名为《托万克阿依塞克村村史》。

        托万克阿依塞克村坐落在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乌鲁却勒镇东南方向13公里处。这里曾经是茫茫戈壁,1961年开始有人搬到这里开荒种地,渐渐有了村庄。经过村民52年的努力,目前辖区内有3个村民小组,共90多户389人,90%以上的村民实现了年均纯收入过万元的目标。

        谈起自己写村史的事,62岁的吴永跃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7年1月14日,托万克阿依塞克村第一次召开村党支部委员选举大会,吴永跃成功当选村党支部委员。那一刻,他心里想着:一定要把这个历史性时刻记录下来。可怎么记录呢?思来想去,他想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尤其是每次和村里的前辈聊天时,谈起他们刚来开荒的经历,大家都滔滔不绝,津津乐道。遗憾的是,这些村史没留下一点文字,随着时光流逝,了解村庄历史的人越来越少。想到这里,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村庄的了解,编写一份村史,让后人都知晓村庄的变迁。

        主意一定,吴永跃每天劳动生产后就走东家、串西家,了解村庄的发展变化。有时为了一个数字,他不厌其烦地多次核对。

        吴永跃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但他从没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1968年他接触到的第一本小说是《林海雪原》,书中英雄人物让他从此迷恋上了读书,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写好村史,吴永跃还做了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有一年乡里举办党史知识竞赛,他荣获第一名。第一名的奖品是铁锨,他却选择了第三名的奖品——一个笔记本。因为他每天都要看书,而看到关键处都要记下来,所以笔记本是他最需要的奖品。

        那时村里没有通电,家人也反对他看书,他就把书藏到枕头下,等家人睡着了再点灯看书。妻子因为反对他看书,经常与他吵闹,甚至把他借到的几本书撕坏。但吵归吵,闹归闹,妻子后来只好对他说:“只要不耽误劳动和家庭生活,你愿看书就看吧。”

        “因为看书太多,加上没有好好地注意,我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使了。看书越来越近,现在只能感受到光亮,什么也看不清了。”说这话时,吴永跃一脸的无奈。到2008年,他写了11年的村史,不得不停下笔,再也无法写下去了。

        写村史时,吴永跃就坚持一条:把记下的村史和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随时随地讲给村民。眼睛看不清后,他就从广播电视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向村民宣讲。最近,他听说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许多信息,又来到村民身边宣讲起来。

        在吴永跃所写的村史里,详细记录了这个村的发展变化:

        1995年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在村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修起了大队部。从此村里有了会议室,告别了蹲在老木头上开会的历史;

        2006年变化最大,全体村民拆掉了旧房子,盖上了砖木结构的新房子,出门还有人行道、柏油马路、花池,甚至还有路灯。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也离不开村里几代人的努力奋斗。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形象地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正确的党、光荣的党,是值得我们全体村民依靠和信赖的党。

        ……

        “知史可鉴古今、知荣辱、励后人。我希望通过我们村庄发展变迁的时代印记、勤劳朴实的村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出的诸多动人故事,激励后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虽然2008年以后我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东西了,但我心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村史继续传承下去。”

        了解到老人的这份心愿后,村委会表示将找专人做好这件事,把村史继续写下去。(本报记者 王 瑟 本报通讯员 李昆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