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5年高考升学雄踞湖北省榜首,作为湖北省对外示范的“窗口”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有何秘诀呢?为此,记者走访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感受该校的教育创新。
“两把两重” 让学生拥有课堂主动权
初次走进华师一附中,一般人都会感到些许不适应。“学生当主角,老师成配角”,这一看似难以实现的情景,在这里却早已成常态。
2013年初,华师一附中在全校推行“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重视学生动力的激活,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两把两重”课堂教学理念。“教育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华师一附中校长张真认为,“课堂属于学生,课堂之外更应该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除了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练脑、练口、练手,还要把全面、特色发展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
“先参照笔记复习,再参照课本预习,最后独立完成作业,有不懂的地方再集中查阅课本或者询问老师。”虽然只是一名高一新生,但陆子阳早已习惯了“P&R自主创新学习”。作为推行华师一附中“两把两重”课堂教学理念的模式之一,“P&R自主创新学习”要求学生超前学习课程内容,自主发现和理解其中的重点、难点(Preview);课下自主梳理各科内容,构建知识体系、订正错题,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小结(Review)。
此外,华师一附中还独创了“三自课堂”和“健康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学生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多元优质发展。
“以生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和高考升学的博弈年年都在“频频上演”。与其他学校不同,华师一附中将品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之列,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内化品德教育”模式,取得了素质教育与决胜高考的双赢。
“以往的品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地位,用一个模式来套教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在张真看来,强调通过内化的教育方式达到学生品德素质真正内化的目的,“要让学生知道品德修养是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只有在内需基础上的品德学习才能变成学生自觉的观念和行为”。
“内化”品德教育需要建立在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基础之上,如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个性特点,探索心理教育的新方法?华师一附中也摸索出了方法。高一学调节学习心理,高二学生学习处理情感,而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则需要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在其他学校看来只需“简单教学”的一门课,却活生生在华师一附中“复杂化”了。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华师一附中将自设的《心理与学习方法》定为必修课,同时,与“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网络。
“创新管理” 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
2009年,湖北省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作为湖北省“窗口”学校,华师一附中怎样才能占据“制高点”,成了全体师生又一挑战。张真提出,“只有抓住学校的管理改革,才能引领课程改革的方向”。
打破传统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采取行政班教学;推行“人尽其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乐在其中”的“人本”教师管理机制;设立家长委员会和校友委员会,让家长和校友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一个个创新管理举措,为华师一附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般认为,课程改革主要是教法、学法的改革,是教师课程意识和专业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课程改革是需要管理改革支撑这一事实,但事实上,抓住管理改革也就抓住了课程的‘牛鼻子”。在张真看来,“新课程倡导‘扩展学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周围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育人的资源,但关键在于如何创造性开发、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只有联合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力量,基础教育才能迎来发展的‘春天’。”(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陈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