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11·11:网购盛宴,五味杂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12日 05版)
    CFP

        11月10日深夜,杭州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的员工一片忙碌。11月11日凌晨0:00,电子大屏幕开始滚动。0时55秒,活动支付宝交易额破1亿元,到了0点06分07秒,成交额直接冲上10亿元,超过香港9月份日均社会零售总额。

     

        11月11日这一天,支付宝交易额达350.19亿元。

     

    网购者的节日

     

        “我从好几天前就开始关注网上的货价了,提前就把想买的东西放进了购物车,等着11日凌晨付款。”一位刚刚经历了“双十一购物狂欢”的董先生兴奋地谈到自己的抢购体验。董先生平时10点多就睡觉了,10日那天却特意熬夜,隔一会儿就去刷屏,浏览下其他商品的折扣情况和剩余件数。“到凌晨的时候,我顺利买到了所有想买的东西,过程真是又紧张又刺激!”

     

        守夜、刷屏、抢购,11月10日夜,面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董先生只是“备战大军”里的一员。

     

        “5折”这一字眼成为11月11日的代名词,天猫和京东的广告,让人目不暇接,苏宁搬出8日到11日四天四夜“020购物节”、聚美优品搞起了“玩游戏,赢双11大奖”活动、1号店宣布“三轮五折”大促销……众电商的疯狂折扣无疑给消费者们带来很大的实惠,网络消费者们终于可以低价买到自己“眼馋”已久的东西了,自然欢欣鼓舞。

     

        但不少购物者发现,去年抢购的一些商品至今还没有用过,很多人告诉记者自己“双十一”买的东西,很多是不在购买计划中的。专家表示,在全民疯抢的背后,消费者的理性丧失,容易出现其权益失陷以及不良的购物体验,因为是低价促销所得,产品有缺陷又疏于维权。“光棍节”的购物热潮万一异化为冲动消费,那就不值得提倡了。

     

        11月11日,这个被四个形似木棍的数字1组成的日子被大家调侃为“光棍节”,以庆祝自己仍是单身一族。但是如今,在商家的眼里,所有的节日噱头都可以成为促销的理由。“双十一”促销活动开始于2009年,只有27个品牌参加,销售额5200万元。但在“双十一”开始的第三年,便出现了京东、亚马逊等当时排名前几位的电商网站跟随,直到2012年,电商集体爆发,“双十一”成了真正的“网购狂欢节”。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勇说,到2012年,天猫和淘宝在这一天的总销售额达191亿元,参加用户达2.13亿,约占全国网民的四成。为什么这一天的购买力如此强大?在张勇看来,11月是换季的时节,消费者有很多东西要买,这个月传统上又没有大的消费节庆类时点,“双十一”的出现恰巧满足了这一点。

     

        另一方面,这也与网购方便、价格便宜的优势分不开。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需求就在那里,网购的作用是把它激活”。

     

        业内人士认为,“双十一”的造节成功,可以代表一类单身消费人群的心理,这一类人群正日益凸显出自己的消费特征和模式:依赖网络购物是一个重要特征;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对相应产品的大促销、大减价更加敏感。

     

    网购,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北京上大学的小张心仪某品牌的单反相机已久,一直在电商网站上观望价格,准备在“双十一”打折时入手。半个月前,他在某大型电器购物网站上看到该款相机标价5099元,但在“双十一”到来前几天,却发现该款相机涨到了5999元。“这是在为‘双十一’打折做预热么?”小张非常郁闷。

     

        不少网友反映,“双十一”期间的一些所谓优惠,其实是把价格抬高之后再折扣,算下来其实与之前差不多。近年来“双十一”之中暗藏的“陷阱”,远远不只这些。“打折之前暗中抬价”“人气赚够后特价产品缺货”“假货水货鱼目混珠”“商品低价却用运费坑人”等各种花招,让人防不胜防。

     

        去年“双十一”过后,有媒体举办了一个“双十一”消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90%的网友花费高达“1万元以上”。但在“你觉得实惠吗?”的小调查中,有91%的网友认为自己网购的物品“不实惠”,仅有9%的网友选择了“实惠”。

     

        而且,很多人在疯狂购物后发现,不少东西买来根本没用。网友“姐很愤怒”去年“双十一”曾网购了19件商品。结果,她买的三顶帽子基本没戴过;两件半价衣服因为和描述不符,无法穿也不能退。

     

        “双十一”促销不仅催生了非理性消费,消费者在维权时也比平时更加困难。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表示,虽然新消法中规定网店不能售出后“概不退货”,但目前修订的消法还没有实施,“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还没有成为现实。很多人在维权时囿于成本而不了了之。

     

    连锁反应,有喜有忧

     

        11月11日一大早,记者在居住小区的电梯里就碰到三个快递员,其中两个送的是昨晚下单的包裹。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去年“双十一”,一日销售额近200亿元,快递难以承受,一些店铺出现爆仓的情况。今年更是要突破300亿元,快递物流行业会不会“跟不上”?

     

        据中国快递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惠德介绍,在消化今年“双十一”购物的11月11日至16日期间,预计全行业处理的邮件、快件业务量将超过3.23亿件,其中最高日处理量可能突破7000万件,日均处理量超过5300万件,比今年以来的全行业日均处理2500万件增长幅度超过110%。

     

        “今年‘双十一’快递行业投入了近百架飞机,增加了三分之一的航线。”李惠德说,到目前为止,规模和利润均排名在前的十几家大型快递公司都在“双十一”前就做了大量的物质准备。比如13家主要快递公司在自动化分拣、安检等设备上优化升级,每家硬件投入均超10亿元。其中新增和改扩建分拨中心150多个,增加操作场地超过200万平方米,新增干线车辆约4000辆,增加航空线路30%以上,增开、优化调整线路近千条。各公司大型分拨中心均实行全天候分拣,24小时不停工。

     

        路上跑的、天上飞的,可以说各大快递公司做足了准备去经历这次大考。今年快递效果究竟如何,我们还得静观其表现,但物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不容忽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度马云说,前两年判断中国快递要超过美国的数量需要八到十年,而今年整个包裹数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快递员工人数从之前的十几万人到现在的两百万人。“这两年,中国物流无论是服务还是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进展,当然消费者需求是很难满足的,我坚信再有两三年,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先进的。”

     

        正在各大电商“双十一”宣传如火如荼之时,中国家具协会却传来抵制电商的消息。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和集美等19家实体家居卖场出台规定,严格禁止任何商户以任何形式在卖场内传播或推广天猫以及其他电商线上的“双十一”促销活动。

     

        网店与实体店的冲突由来已久。现如今,随着网络电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网络购物。与此同时,实体店却成为了网店的“体验店”。消费者在实体店挑好了产品,记下来型号,然后去网络上购买同款产品。

     

        对于这次抵制活动,一位北京市场门窗供应商表示,卖场联合起来抵制意义不大,因为即使管住商户,也管不住消费者。网店相对于实体店的价格优势,实体店因为房租、水电、人力等因素制约,很难与之竞争。

     

        专家表示,电商开始对传统市场形成冲击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大卖场正是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联合起来抵制一些电商的“双十一”促销。但是抵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实体店应该考虑从消费者利益角度出发,依托线下实体运营优势,实现线上和线下有效结合的新型电商模式,这才是未来销售行业的发展方向。

     

    新经济时间到来?

     

        “双十一”大潮汹涌,有人看到的是电商大战的“硝烟”,有人看到的却是信息消费促进经济转型的“曙光”。

     

        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67.5%,增速约为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的4.7倍。有人预计,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

     

        如今,电子商务已经不再是“网络购物”这么简单。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在消费上的变化有目共睹的同时,外贸也在走向潜移默化的变革。今年上半年,义乌每天有15万件各种网购包裹“飞向”世界各地,在外贸遇冷中为这个城市带来温暖。2012年,我国外贸增速仅为6.2%,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高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增速远高于外贸增速。

     

        两个多月前,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认为信息消费“既稳增长又调结构”“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马云看来,电子商务是实实在在的新经济,是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传统实体经济融合的一种新经济模式,能有效整合当下的现有资源,切实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提升小企业的竞争实力,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率。当下千万级的网商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的每个消费者,是新经济时代第一批“移民”,他们将引导中国经济的转型。“未来电子商务在中国,必将产生1000万数量级的小而美的企业,具备服务全球10亿消费者的能力。”“购物狂欢节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新经济的时间到了。”马云说。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 本报记者 陈 恒 本报通讯员 陈惠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