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近10年来,青少年的崇拜对象从“明星”转移到“民星”,究其原因,与当前我国社会的媒介发展背景分不开——

    媒体对青少年崇拜对象转移的消极影响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9日   06 版)

        偶像崇拜是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一个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现象。有关机构曾对不同地区的大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34.5%的人承认正在崇拜某个明星。

     

        青少年的崇拜对象往往源于大众传媒的影响。2005年被认为是中国的“博客元年”。当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电视综艺选秀娱乐节目的景观,也成为青少年崇拜对象发生转移的拐点。2010年前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趋势的发展。

     

    以平民为崇拜对象的时代到来

     

        青少年崇拜的对象从过去“高、大、全”的英雄模范到后来的完美影视明星,再到现在的普通“民星”,这种变化与整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一直以其独特的优势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与普及,传统的精英文化由于过于“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同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草根阶层有条件也渴望参与文化的创造与消费,于是,过去占主流的精英文化越来越受到草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介入,草根娱乐盛事的全民参与性质更是得到了充分体现。近10年来,网络等新媒体炒作的“红人”芙蓉姐姐、水仙妹妹、石榴哥哥、后舍男生以及在电视选秀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的李宇春、张靓颖、张杰、魏晨等,都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于是,在新媒体与电视选秀节目“共谋”的“全民造星”运动中,青少年崇拜的传统“明星”变为“民星”了,后者通过展示普通人的成功来证明草根群体的价值,反映出青少年崇拜对象的世俗化倾向。

     

        正如有学者所分析的那样,与其说青少年在崇拜平民对象,不如说他们将其当成了自己的目标。相比那些大明星而言,青少年对“民星”的崇拜更接近于“自我欣赏”——也就是说,青少年从与所崇拜平民对象的接近性中感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传统崇拜对象的神圣性被消解

     

        在过去传统媒介单向度传播的时代,通过宣传报道塑造的“典型”人物很容易成为全民崇拜对象,民众从其身上看到的,往往是精神和道德上的神圣光环。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改变了信息闭塞的社会文化环境,使过去头顶神圣光环的“崇拜对象”丰满立体、有血有肉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于是,传统崇拜对象的神圣性被消解了。

     

        作为时代馈赠给青少年的“特殊礼物”,转移崇拜对象为青少年提供了内心情绪表达、发泄的渠道,有人甚至还加入到大众媒介掀起的反崇拜对象“狂欢”中。伴随2005年电视选秀娱乐节目的轰动,2006年初,一段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在网络上蹿红,开启了新媒体“恶搞”的先河。当然,比胡戈的“馒头”更具杀伤力的,是网络中那些将历史的崇高和英雄的伟岸篡改得面目全非的行径。其中,潘冬子成“走穴歌星”,阿庆嫂变“风流女”,江姐面带微笑轻松“受刑”……

     

        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而恣意解构崇高,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以沦丧道德良知和人文精神为代价时,“恶搞”就变成了恶俗、恶行。如果对类似的行为不加以约束、管治,网络视频制作者及其塑造的形象就很容易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长此以往会对社会主流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点需要引起互联网管理部门的警觉与重视。

     

    如何让青少年更理性地崇拜

     

        青少年是社会人群的中坚力量,对其崇拜对象的引导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导向问题。

     

        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大力开展反“三俗”和反网络视频盗版行动、严格整顿电视选秀娱乐节目等,不断净化网络空间和电视荧屏,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青少年陷入盲目崇拜的误区,很大程度上由媒介因素造成,转移后的新崇拜对象也大多由媒介建构。因此,包括网络新媒体在内的媒介要在正面引导青少年崇拜对象和行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主流媒体的“典型”宣传应该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善用讲故事的方式,积极通过新媒体与青少年互动,真正把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植入到青少年内心。

     

        青少年陷入盲目崇拜的误区还与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很大关系。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但这还远远不够。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高校应该广泛开设该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媒介传播现象,培养、提高其媒介素养知识、媒介传播道德和媒介使用能力。

     

        总之,对青少年的崇拜对象进行积极的引导,需要学校、家庭、媒体、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只有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崇拜观,才能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更多“正能量”,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 王辉 执笔)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