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

    一个人的电影院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8日   15 版)
    《时时刻刻》
    《生命之树》
    《更好的世界》

        本栏目邀请各界人士从个人视角出发,向读者推荐他们最心仪的电影作品。

     

        本期推荐人:电影爱好者 章 旭

     

    《时时刻刻》(2002)

     

        这是一部极富文学性的美国电影。三个女人独自的精神幽吟,被复调式地嵌入了同一段旋律中,而贯穿始终的韵脚,便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一如伍尔芙意识流式的笔触,影片以一种碎片拼贴的方式,将20世纪不同时代的三位女性一天的精神生活交织在了一起。1921年的伍尔芙,1949年的劳拉,和2001年的达洛卫,她们在看似宁静的平常的一天,却被内心深处隐遁的悬浮感,以及生命的无意义感深深攫住。伍尔芙选择了死亡;劳拉选择了回归日常生活,却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离开了家庭;而达洛卫在目睹爱人死后,陷入了颓靡之中。三个人的命运彼此互构成了一种棱镜关系,彼此映照,彼此隐谶,又彼此慰藉。影片以女性主义的视角,直抵灵魂深处——关于生的本质,关于死亡,关于爱,这些追问不知所起,不知所终地促逼着人们。影片将个体内心的深渊、焦虑以及紧张放在整个20世纪这样一个更宏远的背景上来进行考察,从而形成了对于现代人生存意识的深度剖析,意义深邃而隽永。而深度意象和蒙太奇手法,流畅的剪接,迷蒙的配乐,都使电影别具一格。

     

    《生命之树》(2011)

     

        这也是一部意识流电影,时间叙事被诗性地打破了。在这部美国电影中,我们几乎找不到明晰的故事线索,蔓延其间的,是大量哲思性的冥想。而开头《约伯记》的援引,更是奠定了影片浓郁的宗教兴味。主人公杰克的童年始终深囿在两种抵牾而交错的力量所酿成的困惑中,母亲传达的是关于爱和恩典的叙事,而父亲传达的却是关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叙事。这种困惑一直萦绕着杰克的成长。而兄弟的死,更使他对上帝产生了隔绝感。影片充盈着大量意象,水流,门,星云,岩浆,荒漠,海洋,这些游离在冥想中的片断,隐喻着主体对于生命缘起、终极信仰、善和永恒的探问。杰克最终将自己交予了爱,那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爱。爱,是拒绝消融的唯一方式。这一灵性与诗性的解答,赋予影片唯美的光影叙事以某种朝圣般的质感。

     

    《更好的世界》(2010)

     

        这部丹麦影片最初的名字叫《复仇》,暗示着片子的宏旨是关于人性和伦理的考量。男孩利亚斯的父亲坚持在面对琐碎之恶时以德报怨,而朋友克里斯却坚持以暴制暴,善良而软弱的男孩陷入了惶惑。父亲一直恪守着医者仁心的戒律,但面对十恶不赦的病患时,他感觉到道德世界的失范而坠入两难。母亲面对父亲曾经的背叛,在愤怒与宽恕间挣扎不已。暗涌的矛盾与紧张在一次复仇事件后,被逼至了边缘。影片对于善恶的质询,也延至了最私人化、最幽深的节点。最后,在绝望和希望的更替中,和解悄然降临。片尾的一幕,夕阳的余晖洒在熟悉的原野上,弥漫着平和与悲悯。在这个戾气深重的社会,遭遇琐碎之恶,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面对的境遇,影片将此作为议题,是人文情怀的一次诉求。而导演苏珊娜·比尔的女性身份,更使影片的叙事结构和主旨呈现获得了一种柔和的基调。善,宽恕和爱,永远是女性恋慕的更好的世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