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

    改革进行曲

    制度创新的“浦东突破”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8日   01 版)
    浦东新区陆家嘴。 姚建良摄

        10月29日,上海外高桥,行人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字牌前走过。这一天,“试验田”上新的耕耘刚满一个月。23年前,脚下这块土地还是一片农田和芦苇荡。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经济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保税区。

     

        然而,挑战也在面前。上世纪90年代刚刚开发时,外高桥拥有很大的先发优势。今天,我国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数量过百,外高桥既不是政策最优惠的,也不是面积最大的——没了先发优势,怎么发展?浦东给予这片区域的新定位是——“制度创新池”。

     

        外高桥的转型,也是浦东改革的缩影。从政策优惠到制度创新,浦东率先走出了“新区”“特区”起步初期对政策优惠式改革的路径依赖。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说:“浦东开发开放这面旗帜已经被赋予新的内涵,进入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的新阶段。”

     

    改变细节的制度创设

     

        7秒钟,是上海浦东海关完成一单电子审单后电子放行所需的时间,也是通关无纸化首批试点企业——巴斯夫应用化工有限公司进出口货物报关的最快速度。在此之前,整个通关流程需要3至4天。

     

        这样的细节改变靠的是什么?制度的创设、改革和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浦东初步构筑了以金融贸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基础,形成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主体和服务贸易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现代化要素市场。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国际国内大环境变化,开发开放初期的“土地红利”“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政策优势也几乎被拉平。

     

        在“向前走”“向外走”的过程中,浦东认识到,要保持持久的活力,必须率先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全面优化政府监管流程。

     

        作为国内首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2005年6月21日获批以来,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已走过8年。按照“浦东能突破,上海能推广、全国能借鉴”的要求,先行先试,大胆闯创,先后开展了50多项改革试点,形成一系列制度创新。

     

        今天,浦东不仅保持了上海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整体审批效率最高的纪录,也领先于全国。同时,新型国际贸易结算、单船单机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负面清单”制度等改革事项也在顺利推进。眼下,浦东正在探索形成自由贸易试验区和综合配套改革的联动机制,将制度创新不断引向深入。

     

    力拼环境的引才之道

     

        9月26日,位于张江园区的浦东国际人才城“开城”满一年。一年来,这里接待了200多批来自全国的参观团组,举办了200多次人才“相亲”活动,对接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延揽更多优秀人才来浦东创业。

     

        不拼重金拼环境,是浦东的引才聚才之道——通过生活环境解决人才安居问题,通过市场环境解决人才的流动和提升问题,通过政策环境解决人才创新创业问题。

     

        从2011年初的“张江创新十条”到今年9月进一步“取消股权激励的相关限制”,股权激励机制的跨越让上海中兴派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巍兴奋不已。

     

        2011年初,张江高科技园区推出“张江创新十条”,创新性地提出了代持股资金,对符合股权激励条件、暂时缺乏资金购买股权的人员,给予“提前垫付”等形式的资金支持。当年7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办法》正式公布,国企股权激励方案被摆上了台面。去年8月,张江集团代持股专项资金实施细则(试行)出台,中兴派能成为张江园区首批“张江代持股”试点企业。

     

        “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安排,也是上海吸引各类人才、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推动创新转型的必然要求。”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说。在浦东,“十二五”期间统筹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千人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高端人才创业企业。如今,浦东已集聚各类人才113万,其中,入选前9批中央“千人计划”的专家有126人,占上海全市的四分之一。

     

    社会组织的生态链条

     

        因改革而兴的浦东深知——改革,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各司其职。

     

        “上游有基金会,中游有支持型、枢纽型、示范性社会组织,下游有丰富多样的社区操作型、实务型社会组织”,在浦东,一条完整的社会组织“生态链”已经形成。

     

        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办事处主任蒋蕊告诉记者,潍坊街道曾就老年日间服务项目尝试招投标制,有4家社会组织和1家企业参与竞标。最终,由街道负责人、高校及行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作出选择,并对中标的社会组织进行公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由直接拨款转向招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社会效益和使用效率。”蒋蕊说。

     

        从开发开放之初,浦东就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在社会组织领域拥有近20项全国率先之举。如今,浦东活跃着1600多家社会组织,另有备案的社区群文团队5000余个,每年获得政策补贴、政策奖励和政府购买服务资金5亿多元。

     

        为了不让社会组织成为“二政府”,浦东认真梳理了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和职责边界。同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初步形成了“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公共服务提供新机制,强调预算管理、契约式管理和评估机制。

     

        “创新是浦东发展的根和魂,浦东要努力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力求突破,为上海实现转型发展,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积累新经验、作出新贡献。”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

     

        改革,是浦东永远的主题。(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