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

    实践探索

    财政支持是提高环境科技供给效率的根本

    张冬梅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8日   11 版)

        环境科技,又称绿色科技,包括旨在维护自然环境与资源以及减低人类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环境科学技术的总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消费观念的日渐改善,人们对生态福利的追求不断提高。政府对生态环境供给的策略选择中,加强财政政策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财政支持环境科技缘于创新活动存在市场失灵

     

        一是环境科技创新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没有历史经验,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环境科技创新因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及复杂性,其不确定性更强,创新主体的行为面临的风险更大。首先,环境技术从环境科学原理到完全应用于生产要经历多个环节,各环节的产出都是前一环节产出基础上的继续,都面临技术、人员及市场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如相关技术是否成熟配套、所需设施设备是否完善,影响到创新环境技术的适用性、实用性、可行性及完整性等,使得创新主体对环境科技难以做出准确预测。其次,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环境科技研发与环境参数、设备参数密切相关,与实际投产情况并不完全相同,需要不断探索,甚至生产所需原料、动力、设备、人员、维护、管理等方面都会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带来不确定性。第三,环境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销售具有不确定性。即使创新产品研发成功,生产稳定,也很难保证销售成功,市场销售中会面临诸多因素,如消费者的认同、竞争对手的策略、政府经济政策等,任一因素都会使环境科技创新产品进入市场失败。

     

        二是环境科技研发产出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环境科技研发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投入产出过程,按照研发链条特征也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个阶段,且三阶段均不同程度呈现出公共产品的特征。首先,基础研究是具有知识性、基础性及通用性的原理性研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很高,因此该研究阶段产出公共产品性质很强,不易吸引市场资金进入该领域,各国资助基础研究的机构和部门都是以政府为主。其次,环境科技的应用研究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应用原理性新知识获得技术性新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不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产品研究开发;其研究成果主要是环保产业共性技术,应用面比较广,公共产品性质较强;就单个企业而言,其无法完全应用又难以阻止其他企业应用这些成果,导致企业提供不足;就政府而言,若环保产业共性技术成果被一个企业控制,则会背离环境保护目标。最后,试验发展阶段通常是进入商业化的企业层次的研发,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营利性的产品和工艺技术的研发;但是政府为实现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社会公平目标,会积极支持环境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采取政府采购。

     

        三是环境科技创新成果具有外部效应。环境科技应用于环保领域无疑会产生正外部效应,使得社会收益大于投资者的收益,事实上投资者也无法独占创新成果的全部收益。首先,环保产业内的正外部效应,创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这一结果会给环保产业内的其他企业带来机遇与挑战,或者进行模仿,或者进行新的创新,提高环保产业内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其次,与关联产业间的正外部效应,环境科技创新会带动关联产业的科技创新,如推进矿产资源开发产业的减排及能源产业的降耗等,这一正外部效应还出现在不同产业间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及创新收益等方面。第三,环境科技创新外部效应的区域扩散,这一正的外部效应的受益区域不仅限于国内,甚至扩散到国外。

     

        四是环境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信息不完备性。环境科技创新主体在研发过程中进行技术搜索、技术识别、技术开发等活动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环境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活动还会由于组织方式、人员合作、协调配合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交易市场上,生产者难以准确预测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消费者难以预知创新产品价格与质量的合理性及使用效果,因此,创新产品市场的供求信息亦是不完全的。

     

        存在市场失灵的环境科技创新的研发投资,单独依靠市场难以迅速有效筹集大量资金并承担较高风险;另外,环境资源已被世界公认为战略资源,环境科技是治理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的利器,对全社会有重要意义的环境科技创新需要政府财政的介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财政支持环境科技创新无疑有利于突破这一发展瓶颈,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财政对环境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财政环境科技支出少,就国家科技兴环保战略而言,财政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在2011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中央财政对“环境”项拨款4.7399亿元,占拨款总额的8.618%,不到平均水平;在2011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中央财政对“资源环境”项拨款2.1831亿元,十项中排序为第九,且与2010年相比增长率为负;在2011年分技术领域国家级火炬计划中,“环境保护”项的政府资金是最少的。

     

        我国环境科技的财政支出分散在“科学技术”各项中,2011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率为17.78%,未达到财政支出总额增长率21.56%;2011年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3.50%低于2010年的3.62%,表明财政科技支出没有稳定的增长机制。

     

        科技研发(R&D)经费来源分别是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资金,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研发的政府资金所占比例很低;2010年英国、法国、俄罗斯及韩国R&D经费来源于政府资金的比例分别为32.1%、39.7%、70.3%及26.7%,而我国2011年该数据为21.7%。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的R&D投入占GDP的比例都较高,2010年日本、德国、瑞典分别是3.26%、2.82%、3.40%,而我国是1.77%,2011年我国该数据为1.84%,不及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

     

        综合以上数据,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与保障健康成为人们最紧迫的需求,为增进生态福利,财政政策对环境科技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强。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