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

    给“刘如松们”一些“宽容”

    ——“在家学习”的喜与忧(下)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7日   06 版)

        面对旁人的羡慕,刘如松的父亲刘廷芳有着不能言表的困惑,原因是最近在孩子升学问题上所遭受的屡屡碰壁。他说:“孩子希望报考军事院校,但这些学校明文规定只招收全日制在校生。如今,刘如松就业、当兵、司法考试的资格(年龄)都没有。自考生中也不乏像他这样的学生,社会为何就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给“刘如松们”一些“宽容”呢?

        刘廷芳的困惑也正是广大“在家学习”家庭的困惑。一项调查显示,选择“在家学习”的孩子年龄大多位于4到10岁,可见,主要处于小学阶段,较少处于初高中阶段。

        “在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和人才录用制度下,中考、高考仍然是家长们不得不面对的,并且难以逾越的坎儿。一边是对应试教育的痛恨,一边又不得不适应、服从。无奈之下,许多‘在家学习’的家长选择在适当时机,让孩子重新回到学校接受常规教育。”教育界人士分析道。

        与众多“在家学习”家庭不同的是,刘如松坚持自学中学课程,“缺席”中高考,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拿到大学本科文凭。刘廷芳说:“由于没有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籍,刘如松根本就没有报考资格。当时选择自学考试,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如今,学历的衔接几乎成了刘廷芳的痛。面对国内教育体制的尴尬,许多“在家学习”的家长将“洋高考”视作一条新出路。但出国费用数额巨大,须有较为殷实的家庭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并非普通工薪家庭可以承受。

        能不能突破“在家学习”的尴尬境遇,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阚阅看来,更为重要的是为“在家学习”立法,以保护这些跳离“体制教育”的孩子的就业、升学权利。他说,早在19世纪末,美国就开始出现“在家学习”这样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一开始也不被法律承认,直到后来才慢慢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和状态。

        “现在,美国的‘在家学习’已纳入合法渠道,并且有非常完善的一套规章制度,孩子如果不适应‘在家学习’,还能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只要完成学业,通过规定的考试,就能获得相同文凭,并可以选择工作或上大学继续深造。”阚阅说,美国的经验或对中国有所启示。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郁建兴则认为,对于像刘如松这样“在家学习”的群体,社会应当给予宽容的态度,既不能捧杀,也不能棒杀。针对就业问题,郁建兴说:“他都能突破体制内的教育模式,也能突破体制内的就业模式,如果真的有才能,体制外的就业途径非常广阔。像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约翰·密尔、郑渊洁之子郑亚旗都是很好的例子。”(本报特约记者 朱海洋 本报记者 叶 辉 严红枫)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