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暨“低碳城镇化”高峰论坛发布《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以下简称“绿皮书”),详解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和带来的后果。
雾霾日数变化呈东增西减趋势
雾和霾是两回事。水汽遇冷就结雾,雾本身并不是一种污染。霾是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的,颗粒基本在微米量级。通常意义上说的雾霾天气,既包括了雾天,也包括了霾天。
绿皮书副主编、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雾日数呈减少趋势,而霾日数呈增加趋势,2011年和2012年的霾日数均超过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东部平均雾日数基本都在霾日数的3倍以上。
从空间分布看,雾霾日数变化呈东增西减趋势。西部地区年雾霾日数基本都在5天以下;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深圳和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
2013年1月上旬至10月中旬,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频繁雾霾天气导致部分地区空气质量下降。
雾霾天气增多主因是石化能源消费增多
绿皮书称,中国雾霾天气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石化能源消费增多造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逐渐增加。这些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工业尤其是重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饪、热水),以及地面灰尘。此外,人类活动产生的光化学产物、局地烹饪、汽车尾气等造成的挥发性有机物转化为二次有机气溶胶,以及附近城市的输送,都会使雾霾情况频繁发生。
以北京为例,PM2.5的产生约有30%~40%来自原始排放,20%~30%来自大气中的光化学转化,30%~40%来自区域输送。京津冀周边的沙尘层引发污染,输送至本地,与本地的污染大陆性气溶胶混合,加重了污染。
除人为因素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雾霾天气增多的原因,但影响极其微弱。
减少雾霾天气需社会持续关注和行动
绿皮书提出,我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地区污染抱团趋势,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必须实施区域联防联控。例如,北京的强霾污染治理不仅要考虑市内污染源,还必须考虑天津和河北的污染来源。
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应对空气污染问题,更多地需要从本国的现实情况和条件出发。现在国家对于雾霾问题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也陆续推出,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大气污染的状况会得到改善。
对报告里提到的引起关注较多的“雾霾影响生殖”问题,中国气象局有关专家表示,这仅仅是指存在可能性,国内尚无相关医学实验证明。而治理雾霾天气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长期持续关注和行动。(本报记者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