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我国新一轮医改启动,开出了一张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的“中国处方”,确立了未来10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到2020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覆盖13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服务。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制度保障人民健康。”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评价说。
让90%的病能在县医院解决
医改方案出台前,曾广泛征求意见。那段时间,国家发改委网站一个月内收到意见2.6万余条,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主要难在偏远农村地区和大城市的大医院,其根源在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执业医师约200万人,平均600多人拥有一名执业医师,但多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而基层人才匮乏,且医疗服务的数量不足总量的20%。”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分析说。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重要切入点。深化医改启动以来,国家在17个国家级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十二五’医改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环。”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梁万年介绍,自201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以来,选取了18个省份的311个试点县进行试点,许多省份在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一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逐渐在各省推开。今年8月6日至9月13日,国务院医改办会同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行综合评估。超过70%的基层医务人员反映收入增加,近90%的人员反映工作积极性提高。
据了解,国务院将启动第二批试点县的改革工作,按照政策设计,90%的病能在县医院解决将是改革目标。
创新补偿模式治理“以药养医”
与“看病难、看病贵”一样,“药价虚高”近年来也是饱受诟病。
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正是剑指于此。2009年8月,我国出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包括化学药品、生物药品、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共计307个品种,基本药物制度由此建立,成为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基础。
4年过去,国家基本药物已有520种。但是,这并不能完全保障百姓享有安全价优的药品。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认为,因为我国目前的医疗服务价格机制是扭曲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正常合理的体现,医疗机构倾向于通过药品加成来补偿收入。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4号文件,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基本药物制度,也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建立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方面作出规定。目前国家确定的311个医改试点县基本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
药费不再“养医”,那医院靠什么生存?梁万年介绍,各地对医院减少的收入采取3种补偿模式——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予以补偿,如陕西、青海;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予以补偿,如浙江调整诊疗费用,限定总量不超过药品差价的90%,政府财政承担兜底责任;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财政投入“双管齐下”补偿,多数省份采用了这种模式。
织起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
2012年,我国重大疾病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并在全国推开。当年,全国99万人次获得重大疾病补偿,实际补偿比例达65.4%,大病医疗费用负担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3年,保障范畴扩至20个病种,报销比例可达90%。
其实,重大疾病保障机制的建立,只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的表现之一。在我国,参保规模最大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合率超过98%,人数达8.05亿人。2013年,我国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40元左右。
目前,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四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截至2012年底,基本医保的参保人数已经超过13.4亿人。梁万年表示,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到75%左右,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将大大减少。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认为,中国在很短时间内就织起一张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公共卫生服务目标全覆盖
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的中国,还有特殊的国情:拥有2.36亿流动人口。梁万年介绍,国家卫计委已将推进流动人口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列为重点任务,在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医保报销结算等方面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所有流动人口。
不仅受益人群在扩大,公共卫生体系的服务项目也在扩展。2009年以来,国家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2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对危害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进行了有效干预。为此,5年来,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从每人15元提高到30元,累计投入743.9亿元。
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国居民健康水平最常用的3个指标。目前,这3个指标,我国均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本报记者 金振娅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