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4日 星期一

    新疆柏孜克里克壁画进行大规模示范式修复——

    千年神佛斗“病魔”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4日   09 版)
    修复前的壁画。资料照片
    修复后的壁画。资料照片
    工作人员正在将喷洒过药剂的壁画压回原位。资料照片

        时光走过千年,曾经的人们早已逝去,那些由他们亲手绘制的石窟里的壁画却依然留在了人间,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在新疆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里,一幅幅深居窟中千年的巨大壁画,在时间和严酷的环境下,起甲、空鼓、裂隙。

        从公元六七世纪,第一位神佛在柏孜克里克留下身影,柏孜克里克的众神已在火焰山“落脚”超过千年。

        千年的光阴留下了太多的痕迹。15世纪中叶在宗教的冲突中被废弃与损毁,19世纪末被外国“探险家”劫掠和盗割。如今在16、17两窟里,随处可见残损的墙角,空鼓的墙面,脱落的色彩,还有西方“探险家”留下的“疤痕”……

        今年年初,新疆规模最大的壁画修复工程抢救性地开始。这也是一次探索,试图为以后的新疆壁画修复找到一个成功范本。

        柏孜克里克石窟保护二期工程——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目前的工作正是修复16、17两个洞窟里的壁画。来自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敦煌研究院的15名工作人员,从今年3月入驻后就一直在这里工作着。

        随着考古发掘、旅游开发的逐步展开,墙壁上的神佛们在“看到”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面临着世俗和“病患”的“折磨”。空鼓、起甲、疱疹、酥碱,这些病变在新疆的壁画中都能见到。

        画下面的地仗层(又名基础层、灰泥层、泥层)已经离开洞窟的支撑层,最终将发生裂隙和大片大片的脱落。

        相比于隐形的空鼓,起甲则更是触目惊心。起甲后的壁画,一片片皴裂开来,颜料的边缘开始翻起,随时可能脱落下来。残存的壁画也因此而面相破碎凌乱,严重时,图案根本无法辨识。

        事实上,在柏孜克里克石窟现存的1315平方米洞窟壁画中,病害已经相当普遍:空鼓187.16平方米,起甲645.4平方米,受到污染的范围达到391.2平方米,还有705.5平方米的壁画需要边缘加固。

        此次修复工程从2010年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为了确定材料,新疆文保中心和敦煌研究院先后进行了7次大实验。因为现代的文物保护奉行最小干预原则,柏孜克里克的保护用的是当地泥土等材料,尽量修旧如旧,避免“保护性”破坏。今年的修复工作在10月底完成后,接下来将会用一个冬天观察修复效果。

        除了现场修复外,实验室还在进行壁画碎片的修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共同承担了另一个达玛沟壁画保护修复项目,首批被抢修的48块壁画今年5月已运至乌鲁木齐进行修复。

        2011年,新疆文保中心和敦煌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人员对新疆现存古代壁画较为丰富的巴州、和田、吐鲁番、伊犁、阿克苏、昌吉共6个地区进行了摸底,在总面积3077.96平方米的壁画中,空鼓面积占到9.1%,几乎存在于每个地区的壁画上,此外起甲面积占到3%,酥碱面积占1.7%。以新疆文物保护目前的人才、技术水平,要想修复新疆所有的壁画,可能需要上百年。

        探索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培养文物保护新的力量,这不是柏孜克里克壁画修复的终点,而是新疆壁画保护工作新的开端。(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