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2日 星期六

    声 音

    博物馆应是审美的课堂

    黄 琛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2日   12 版)

        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最主要的职能和手段。博物馆教育项目在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定位?换句话说,博物馆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呢?

        青少年天性活泼,好奇、体验、求知构成了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我们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而学习动力却越来越小,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明显缺失。

        老师、家长、学校和社会都寄希望于通过现行的教育体制,能够把中国的下一代个个都塑造成“精英型人才”。然而,中国现行的学校教育所涵概的内容存在着极大的偏差,在教会孩子如何做题的同时却忽略了应该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今后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更忘记了教会他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去欣赏“美”、去体验“快乐”。正是由于严重的“功利”思想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观,致使广大中国青少年对“中国的历史知识和整个中国的了解”都存在很大程度的缺失。试想,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没有认同感的人怎么可能有爱国心呢?

        博物馆的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要从馆藏文物出发,以实物为基础。博物馆在审美教育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同时代、不同风格、质地各异的藏品都是艺术与美的载体,每件展品都以不同静态的美呈现它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让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就仿佛把他们带进美的艺术殿堂。而传统的浏览性参观和导览性讲解已无法完全满足观众的文化艺术需求。尤其青少年更是渴望形式活泼、艺术性与趣味性广泛的教育内容,以参与、体验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自觉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为此,博物馆在针对青少年开展艺术教育的模式应进行转变和创新。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在艺术发展史上,各艺术门类之间既有独立性与区别,也有其相互联系和融合。其实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情绪表达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法国作家和音乐史学家罗曼·罗兰认为:“个别艺术的界限绝不止是绝对的和孤立的…艺术每分钟都有一种转向另一种,艺术的一种形式在另一种形式中找得到延续并结束。”这段经典名言告诉我们,相对独立的艺术间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得将艺术探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即“艺术同构”的教育理念。比如:音乐与美术、舞蹈、游戏、文学、戏剧等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艺术领域、多个层面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实践证明:把展览内容与音乐融为一体,动静结合的互动体验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心灵震撼。音乐与展览互动的形式感和现场感,不仅深化了展品乃至整个陈列的艺术性,而且使得整个展览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生动、更具感染力,使观众在深入了解展览内容的同时潜隐默化地受到了多重艺术的熏陶,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立体式的艺术体验。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在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增强为青少年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尊重青少年的感受心理、审美趣味和认知特点,善于与青少年对话、交流和互动。激发青少年的参与意识,引导青少年感受博物馆的氛围,逐步养成参观习惯,进而实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相互认知,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帮助他们去认知历史、认知祖先,认知真善美的真谛。从而健全品格,完善人格,内心高贵,风雨兼程,展开探索的翅膀,了解历史、走向未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