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1月02日 星期六

    寻找最美养路工

    用生命维护生命线

    ——走进西藏“天下第一道班”

    《 光明日报 》( 2013年11月02日   10 版)
    高原养路工 本报记者 马列摄

        二十八个人,四十公里路。

     

        这是一段用生命守护的天路。平均海拔5100米,最低气温-40℃以下,一年中有120天以上刮8级大风,这里被称为“生命禁区”。这里是青藏公路安多养护段109养护点,因为是平均海拔最高的路段,故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

     

        45岁的巴布是二十八位养路工中的一位。皮肤黝黑的他守护这条路已有28年。在他眼里,路是有生命的。“80%以上的进出藏物资都要经过我们这里,她是西藏的生命线,我们要保护好她。”

     

    “职责在这里,得忍着”

     

        每辆车开过,巴布都会看一眼。

     

        “我觉着它能把我的祝福带给拉萨的亲人。”巴布憨厚地笑着。

     

        接下来的采访,让记者理解这“祝福”的意义。

     

        在医学上,海拔5000米被称为“障碍临界高度”,海拔5000米以上,机体将不能完全代偿。“有时候晚上睡觉,头疼得受不了,挥动几下铁锹就会喘不过气。”巴布说,“不过我们的职责在这里,得忍着。”

     

        除了空气稀薄、缺氧,冬季的严寒也让人生畏。“这里冬天最冷的时候,小便没落到地上就会被冻成冰。” 曾在“天下第一道班”干了多年的安多养护段段长努琼笑着说,“不过我们也有对抗寒冷的好办法,穿上皮衣,在路面上干上一两个小时,身体就会出汗了!”

     

        由于长期严重缺氧,道班工人中的很多人30多岁就开始须发脱落。“去年的体检结果显示,我们工人一半多都有心脏或血液病。”巴布的语气有些轻描淡写,但这背后的数字却显得有些沉重。据粗略统计,这里养路工的平均寿命不到62岁。

     

        除了自然条件的恶劣,与亲人的分离是另一种考验。28名道班工人的孩子、父母大多在海拔稍低的外地生活。路途的遥远、工作的繁重,让他们难得出一次道班。

     

        他们工区的房间里,亲人的照片总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巴布的女儿患有小儿麻痹症,与爷爷奶奶生活在拉萨。说起家人,巴布的脸上满是愧疚:“女儿生活不方便,需要父母照顾,父母年纪又大了,真是放心不下。道班工作又走不开,每年只能见两三次,我就向着雪山为她们祈福。”

     

    “在‘天下第一道班’工作,很酷”

     

        31岁的米玛扎西是这两年新加入的年轻人,他2010年从部队复原后报名来到了109道班,还把妻子带到了道班,夫妻双双在“生命禁区”做起了养路工。

     

        “‘天下第一道班’名声很大,我能在这里,觉得是一件很‘酷’的事。”曾在成都、北京接受过中学教育的米玛扎西笑着说。

     

        “天下第一道班”的石碑上刻写着“5231米”的海拔高度,此外,还有一句“人在路上、路在心上”。

     

        自1954年青藏公路建成以来,“第一道班”的工人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献了青春献子孙”,公路上传诵的口号,在这里实实在在。这里的道班工人大多是二代或三代养路工。

     

        巴布就是这些“父子工”中的一员。1984年,干了30年养路工作的父亲退休后,巴布接过了他手中的扫把和铁锹,一干也是近30个年头。

     

        说起自己几十年的养路生涯,巴布有些感慨:“原来都是坐马车去工地,养护工具也只有扫把和铁锹。现在,土路变成了油路,我们有了面包车和压路机,养护点工作和生活条件好多了。”

     

        按照规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四类地区”,每公里投入的人力应该是1.6人,而在2007年,这里平均每人要负责4公里。可喜的是,随着养护条件的改善,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现在每人平均负责的公路里程已下降到1.4公里。

     

        对于“天下第一道班”的养路工们来说,每年3-5月和10-11月的季节交换时期,是最难熬的。据了解,这样的季节多雨雪,由于温度低,雪落到地上就会结冰,容易发生拥堵。一下雪,他们就得往路面洒防滑料和融雪剂。

     

        早晨7点,天刚亮,巴布和工友们就带着工具和干粮出发了,回到养护点时已是晚上九点——这样的工作节奏要持续一两个月。有的时候他们几天几夜都合不了眼。

     

    “我们不缺温暖”

     

        一段山路,一间小屋,一床棉被,让过往的人们驻足、流连。

     

        在道班不大的驻地里不仅有免费茶水供应点,还专门辟出三四间“客房”供行人休息,一年下来,他们帮助过的司机旅客能有上千人次。“客房”里,温暖的床铺,热热的酥油茶和必要的药品,一应俱全,墙壁上则写满了留宿之人的感激。

     

        为解决“天下第一道班”及所有高原养路工的生活、工作难题,西藏交通部门争取了多项政策,在拉萨建立“养路工子女寄宿学校”,在新建的保障房中为养路工申请更多的名额。截至2012年底,西藏公路总里程已超过6.5万公里,建制村通达率达到75.74%。今年已完成了2168人招录或聘用工作,达到每公里养护人员0.56人。

     

        “最美养路工创造美,我们也要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与记者们一起来到高原养路工道班的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梁晓安说,一代又一代的西藏养路工人默默奉献。养路工不能总是“弱势”群体,要更多关心他们,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满足他们追求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本报记者 冯蕾 杨君 马列)

     

    记者手记:

     

        从拉萨驱车来到“天下第一道班”,路上需近8个小时。

     

        在海拔5300多米的高原,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伴随着难耐的寒冷,让人极度不适。就在这远离繁华的“生命禁区”里,一辈辈的道班工人们已坚守了近60年,守卫着青藏线海拔最高路段的安全畅通。

     

        道班工人,让我们心里沉甸甸的,是感动,是温暖,更是敬佩和沉思。道班工人,在雪域之巅对生命顽强力的探索,对奉献精神的诠释,展示着我们社会所拥有的强大的正能量,提示着我们该创造什么样的正能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