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有理想的青年学生,吟诵着“西去列车的窗口”的优美诗句,奔赴新疆天山南北。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再一次激起了无数年轻学子的激情。
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共有来自河南、山东等15个省市的4300多名志愿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个师从事志愿服务。截至今年5月,共有3200多名志愿者结束服务期,他们中有1000多人选择继续留在火热的基层,成为新一代兵团人。这1000多人中,有600多人考取了公务员,400多人在团场和企事业单位工作。
祁兴飞:
这是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我把自己的未来放在塔里木
祁兴飞是一师电力公司的工作人员,他的家早就安在了这里,还有了一个一岁的女儿。2004年,当他刚从河南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员时,他对这个塔里木边缘的团场十分陌生。一间20平方米的简陋土坯房,一群口音不同的陌生人,一份与大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曾让他产生过顾虑。但他没有动摇,而是认真向连队的职工们学习。两个月后,他就得到了职工的肯定:“像个大田里的职工了。”
当年10月下旬,连队开始进行冬季灌水压碱工作。祁兴飞被分配值夜班,每晚都要在棉田里度过。忙的时候,他还要在几块条田间来回跑。实在累了困了,他就在棉花地边的老柳树下铺张塑料纸,背靠大树眯上一会儿。11月15日那一夜,小祁累得虚汗直冒。天快亮时,他回到小屋昏睡了一整天。等到天黑时,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又下地了。
2006年春节,祁兴飞第一次回老家探亲。当他把自己“要继续留在兵团”的决定告诉家里时,全家没有一个人同意。小祁动情地说:“那里的人们快乐淳朴,我在那里找到了工作、生活的乐趣,我喜欢那里。”一席话打动了家人,劝他回家的“动员会”,最后变成了支持他留下工作的“鼓励会”。
22岁生日那天,祁兴飞在日记里写道:“这是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我把自己的青春放在了远离家乡的西部,把自己的未来放在了明天一定更辉煌的塔里木。”
李齐军:
有故事的土地、重情义的人,叫我如何舍得离开
“2007年我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没有告诉家人。直到去之前,我才轻描淡写地说,我想看看新疆那片土地,两年后我就回来。父母同意了,但没想到的是,这两年里,我发现这是一片有故事的土地,这里有一群重情义的人,还有一方广阔的舞台,叫我如何舍得离开?”
说这话的人叫李齐军,济南大学毕业生,如今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工师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到休息日,李齐军都会前往乌鲁木齐市SOS儿童村,为20多个孩子做义教,辅导孩子们功课,与他们一起游戏。
李齐军说:“这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只有行动才会产生幸福感。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我没有记在心里,却让同事和领导记住了。2008年初,兵团招考公务员,单位的领导主动找我谈话,肯定了我的工作,鼓励我报考,并给我调整了工作,以便留出充足的时间复习。”
如今,李齐军顺利考上了公务员,成为兵团一名真正的“战士”。
潘光中:
团场职工的淳朴与善良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
2004年7月,潘光中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开办暑假英语角,设立医院咨询站,举办科技培训班……一系列活动,使他逐渐被团场职工群众接受。“我到现在都还记得,群众一大早将亲手腌制的酸菜送到我们宿舍时的情形。他们的淳朴与善良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潘光中说。
2007年5月,潘光中被任命为副连长。使命与责任不一样了,潘光中的干劲更足了。每年春播和秋收期间,他便住进连队的办公室,一住就是几个月。2010年8月,爱人即将分娩,他才放下工作赶到20公里外的医院看望。只陪了妻子两天,他放心不下工作,又急忙赶回连队。去年11月,潘光中忙着安排拾花工返乡,熬了几夜没有睡觉。当他收拾完工作,准备回家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在办公室住了3个多月。
在潘光中的带领下,七连职工的年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4.8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7.6万元;他所在连队的党支部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这中间潘光中付出多少心血与汗水,连队的职工群众心里最清楚。(本报记者 王 瑟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