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文化传承人

    盛锡福里有个李金善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0日 15版)
    李金善在向徒弟传授技艺罗 旭摄

        “帽不差分,衣不差寸。做帽子要特别严谨,你差一丁点,做出来就不好看。”这是李金善常对徒弟说的一句话。

        北风渐起,人们又要开始添置过冬的衣服了。要说选顶冬帽,真应了那句老话,“首选便是盛锡福”。而李金善,就是盛锡福里手艺最好的师傅。

        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盛锡福”,因用料讲究、式样新颖、工艺精细,被誉为中国的“帽子大王”。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平民百姓,都以“头戴盛锡福”为乐。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金日成、苏加诺、西哈努克等诸多中外政要,都曾在盛锡福订做过帽子。

        一个深秋的上午,记者来到李金善的皮帽制作工作室,“零距离”接触了这项传承百年的精美技艺。

        李金善是盛锡福的第三代皮帽制作技艺传承人,今年58岁。皮帽制作这个活儿,他已干了39年。

        1974年,19岁的李金善进入盛锡福工作。刚好赶上剌皮子的李文耕师傅要退休,缺个接班人。“你去学剌皮子怎么样?”领导的一句话,从此让李金善跟皮毛结下了不解之缘。

        盛锡福加工制作一顶皮帽通常都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处理。从皮毛裁制开始,道道工序都有讲究:配活儿要求毛的长短粗细密度倒向要一致,裁制皮毛时人字刀、月牙刀、梯子刀、弧形刀、鱼鳞刀等种种刀法要灵活应用,缝制时要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蒙皮面要缝对缝、十字平,勾扇、翻帽、串口等工序的要求也不一而足。

        “刚开始学缝帽子,一坐就是半天。”提起当年学徒的事,他说自己可没少受罪,“针扎手、脖子疼都是小事儿,问题是我对皮子过敏,打了整整一年过敏针,才坚持下来。”制帽过程中,经常要用嘴吹去皮毛中的锯末、灰尘、浮毛,成年累月干这活儿,免不了吸进很多毛屑。听师傅说,黑木耳能清除肺中的杂质,李金善就坚持吃了几十年木耳。

        师傅李文耕看李金善勤学好问又能吃苦,就把看家本事全部传授给了他。每年还带他去湖南、内蒙、东北、河北等地采购毛皮,一件件过手,精挑细选,使他对不同毛质、皮板儿的特点了然于胸。师傅退休后,盛锡福每年上万张皮子,都是李金善从产地一张张挑的。狐狸、水貂、旱獭、黄狼、麝鼠、海龙……他一搭眼就知道是什么货色。

        李金善并不满足于掌握传统款式制作工艺,他也一直想着怎样才能有所创新。为此,他可下了不少苦功夫,业余时间别人休息,他就走访市场、参观展览、翻阅专业资料,了解掌握流行趋势,触摸现代审美理念。近年来,他把盛锡福传统特色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设计出“水貂女帽”“水貂船型美式帽”“海豹前进帽”等20余种新帽款,投放市场后,广受好评。

        近几年,他还成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常客。原来,故宫里存的好多皮毛,工作人员都不认识,只好请他去识别、鉴定,一些文物级皮毛制品受损,也会请他出手修复。

        随着李金善的名气越来越大,先后有数家公司想出高薪挖他加盟,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我得坚守岗位,厂子还没成熟的接班人,我一走就完啦。”他这样说。

        眼下,李金善一心想为盛锡福培养出几个合格的接班人。“整天鼓捣皮毛,又脏又有味儿,现在的孩子能爱干这个活儿的不多。但只要孩子有心学,咱又看这孩子有德,就一定尽心尽力地去教。”他说,“盛锡福的品牌和技艺,必须世代传承下去。”(本报记者 罗 旭)

        人物小传:

        李金善 1955年出生于北京,北京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