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视 点

    平等对话才能改善美伊关系

    作者:白玉广 张向华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08版)

        目前,伊核问题的发展似乎正在陷入僵局。一般认为,伊核问题存在两种可能,要么是在国际社会的愈发严厉的制裁和压力之下,伊朗没有胆量跨越核武门槛,遂放弃核武计划;要么是美国和以色列对跨过核武门槛的伊朗实施打击,引发地区冲突,使得中东地区再度陷入战火。

        上述两种途径,都是受美国影响,把伊核问题当作解决其他政治问题和安全问题的先决条件。这是一个本末倒置、强加于人的解决思路。正确的解决思路是应当放弃在现阶段伊核问题上“钻牛角尖”,力促美国和伊朗实现关系正常化,在双方互相承认彼此的合法性的基础上,再对伊朗发展核武的安全诉求进行沟通和谈判。彼时,安全环境的变化,加之国内自由派势力的增长,伊朗方面可能会主动放弃核武计划。即使伊朗执意发展核武,也会在国际核查及核不扩散方面做出相应的承诺,使其核武计划向理性可控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美国对美伊关系发展一直缺乏深刻反省。回顾二战后美伊两国关系的发展轨迹,美伊关系发展到今天这一局面,美国有很大责任。美国战后染指中东事务,是冷战思维作祟的结果。中东的地理位置以及资源条件,使得美国在冷战之初便极力想将苏联的势力排除在外,伊朗是其冷战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将伊朗看作一张牌在加以利用的做法,恰恰是美国伊朗政策在自掘坟墓。

        美国完全蔑视伊朗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和信仰,把所谓“现代化战略”强加于伊朗。伊朗巴列维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严重脱离国情,最终造成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宗教矛盾激化,各地动乱不断升级。尽管巴列维国王被推翻,但伊朗民众将在巴列维国王时期受到的种种不公正迁怒到美国头上。继而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提出“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政策,标志着美国长期以来在伊朗的战略经营彻底破产。美国不尊重他国的宗教信仰、文化理念的作法最终使得美伊关系走上决裂。

        进入21世纪,作为不同文明主要载体的主权国家应当考虑如何进行更好地合作,实现文明的“不同而和”。只有不同,文明方显魅力,也只有在“和”的状态下,文明才有发展的空间,才能大放异彩。

        世俗与宗教的博弈,是包括伊朗在内的中东地区乃至伊斯兰世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对中东的卷入,使得两种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美伊关系的变化就是这种交流碰撞的结果。

        文明的交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人类文明极的美国和伊朗应当以开放的胸襟来面对这种交往。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不断交往,两个文明都能取长补短,对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应用的贡献。美国和伊朗都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