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南京实现义务教育“零择校”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01版)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变化:仅仅经过4年的努力,江苏南京办好了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义务教育实现了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跨越,呈现出“零择校,无名校,无弱校”的新景象。

     

    美美与共,校校都有特色

     

        2011年,当南京白下区瑞金路中学并入百年名校南京市第一中学、更名为“南京一中瑞金路校区”时,质疑声铺天盖地,“换个牌子就是换学校了吗?”回忆当初,副校长朱刚很是感慨,“原瑞金路中学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很低,每年学区生有三四百人,但最后就读该校的只有30余人,学校‘没人上’。”

     

        2年来,随着南京一中优秀管理团队和业务团队的进驻、“阳光星期六”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的开展,学校教学管理、师资培养、学生素质等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家长们由质疑变为欣喜,并统一为自觉行动,今年485名学区生无一外流。学生李湛的父亲激动地告诉记者:“名校就在家门口,这下不用再托关系花钱转学,真是省心又省钱。”

     

        变化背后是南京对优质教育的重新思考与解读。原来,经过多年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南京中小学虽然在教学硬件上“环境一样美,设施一样全”,但在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软件方面,学校之间仍旧参差不齐。“教学硬件和软件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这才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义。”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说。为此,南京通过以“名校办分校、名校办新校、名校托管弱校、名校集团化”等方式建立起以名校为核心的教育集团和校际联合体,实现“理念共生、资源共享、成果共存、考核一体、待遇平等”。目前,南京80%的小学已达到江苏省现代化小学标准,95%的初中为省级示范初中。分校办成了名校,新校办成了名校,放大的优质资源给市民带来了实惠。

     

        但这样的共享发展是否会千校一面?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生告诉记者:“我们绝不是要简单移植、复制名校,而是根据学校差异,实施特色发展,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填谷造峰,人人都是名师

     

        走进有着60多年历史的南京小营小学,园林式的校园景观、“幸福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无不令人赞叹。“这主要是从南京珠江路小学流动过来的毛丽平校长的功劳,毛校长推行的‘童心教师’培养、小班化教学改革等让‘老字号’重焕青春。”学校教师袁云说。

     

        一花催开满园春。近3年来,在南京像毛丽平这样通过轮岗、支教、挂职等方式进行流动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已超过7300名,其中校级领导和特级教师700多位。

     

        这样的流动还在继续。南京明确在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离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的校长,须在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间进行交流,并规定“到2015年,各区每年教师交流比例将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5%,城镇学校骨干教师交流比例将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骨干教师总数的15%”。

     

        此外,为了合理配置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南京还频出妙招:建立“特级教师工作室”“名教师工作站”“教育硕士工作站”,充分发挥名师和特级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每年安排1000万~12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组织千名农村教师暑期进城免费培训;遴选百所优质学校千名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结对帮扶。

     

        “教师流动和培养抬高了弱校谷底,缩小了校际差距。”南京市教育局副巡视员杨林国深有感触,“一杯好茶变成了两杯好茶,人人成长为名师,学校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优教无类,共享优质教育

     

        何谓优质均衡?老百姓有着朴素的理解:每个孩子不因学校的远近、不因家庭地位的高低、不因钱多钱少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南京市建邺区莲花实验学校,来自宿迁农村的三年级学生杨岚清正和同学们尽情玩耍,红扑扑的脸蛋洋溢着幸福。“作为外来务工子女集中的学校,教育更要有温度。”校长李建华说。

     

        和杨岚清一样,6.7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享受着“同城待遇、同班就读、同步发展”。仅2012年南京就投入保障经费3700万元。建邺区还专门建立爱心助学基金、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研究中心、关爱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等。

     

        而对于城乡低保家庭、纯农户低收入家庭等六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南京则在免去其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等费用的基础上,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补贴标准额外发放生活补助。

     

        此外,秉承“为了每一个”的教育理念,南京还设立实施小班化教育的专项经费,仅2012年就投入专项经费4600多万元。目前南京市108所小学和42所初中都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分别占总数的31%和26%,其先进的教育实践正成为南京优质教育的亮丽名片。

     

        “我们将用更多的智慧和勇气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吴晓茅的话掷地有声。(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范雪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