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文论之苑

    中国改革的时代影像

    ——论张胜友的报告文学与影视政论片创作

    作者:简 彪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9日 14版)

        张胜友是一位以报告文学和影视政论片创作独树一帜的作家。在新媒体迅猛崛起的当下,他将报告文学创作与影视政论片有机组合起来,解说词与影视画面、音乐烘托互为铺陈,为报告文学的发展开拓出另一片天空,更为形象、立体、多侧面地讴歌进步、针砭时弊、观照未来。他创作的一批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和撰写的30多部影视政论片,透着他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追求。

     

    文学与新媒体的组合

     

        开阔的视野,敏捷的触角,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场景,流泻在张胜友笔下的文字,排列成了一篇篇报告文学作品而蜚声文坛。《擎起达摩克利斯剑》《力挽狂澜》《穿越历史隧道的中国》《沙漠风暴》《命运狂想曲》《让汶川告诉世界》《北川重生》《天网恢恢》等作品,为其赢得了全国性的认可和荣誉。

     

        张胜友的报告文学创作,可以窥见他把握时代脉搏之精准。纵观张胜友的文学之旅,就是在时空与现实的交错中,如历史长卷般地铺展改革开放后神州大地的变迁与生机。2008年,他推出的政论体报告文学《珠江,东方的觉醒》和《东莞:城市传奇》,以浓墨重彩的笔触,书写和实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珠三角区域波澜壮阔的变革图新历程,烛照了整个华南乃至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不仅尽展其细致入微的记者功底,也凸显出其浪漫丰富的文学家情怀和鞭辟入里的哲理思考。

     

        正是长期以来文学素养的磨砺和对时代世情的深刻关切,让张胜友对影视政论片的创作充满了激情。20世纪90年代初,张胜友的创作重心逐渐转向影视政论片。从《十年潮》《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到《风帆起珠江》《闽商》《风从大海来》,他始终与改革同忧乐。期间,既有如《海南:中国大特区》《让浦东告诉世界》等宏观鸟瞰的作品,也有如《闽西:山魂海恋》《邯钢风流》《石狮之谜》《中国平潭岛》等以小见大的典范,“壮阔、雄浑、豪迈”已然成为他的影视政论片的标签。

     

        评论家苏浩峰如是评介张胜友的文学创作轨迹:“在高手如林的报告文学创作领地里,张胜友仅能以其一己之长同他人较劲,殚精竭虑地追赶不断奔涌向前的潮头;而在影视政论作品的创作中,他从一起步便驰骋于大海长空之间,超然独步于少有人涉足的较高层面,先领时代风骚。”此言很是精辟,形象地将张胜友在这两个领域的作为勾勒出来。

     

        在张胜友看来,散文在表现急剧变革的大时代方面显然是有所局限的,尤其在剖析新旧体制的碰撞和人们的焦灼心态上不够直接、犀利。影视政论片则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介入当下的生活,和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组合,其影响力将呈现几何级数般放大。因为文字旁白、画面、音乐的综合效应,产生了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力量。时代在发展,改变了文学体裁;新文学体裁的产生,也顺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求。因为心怀政治激情和社会责任感,张胜友为报告文学这一文学“轻骑兵”,探索和寻找到了新的时代定位。

     

        这个定位,并非仅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理论上的升华。每种文学体裁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个历史节点,推动这一文体的继续丰满或遽然转型。张胜友的这一论述,也是在为报告文学创造了新时代的节点。

     

        张胜友的影视政论作品,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十年潮》《历史的抉择——小平南巡》均被邓小平亲自调看并受到赞许,后者成为党的十四大的献礼片;《风帆起珠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片……值得一提的是,他为福建家乡撰写的大型历史文献片《闽商》,从久远的历史源头、深邃的文化内涵挖掘了这一特殊族群和特殊地域的思想张力。

     

    作文与“作画”的互补

     

        影视与文学的组合,毕竟不是简单的朗诵文字。其对电视受众的吸引、对画面的选取与音乐的烘托……都需要撰稿人在创作过程中兼顾文学与影视的艺术规律,从而熟稔地驾驭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不可稍有偏爱或偏废。

     

        散文和报告文学方面的深厚功底为张胜友的影视政论片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他喜欢用短语句式,洗练简洁,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富于激情和感召力;他在行文中还时常运用生动、形象、排比的格言警句;加上他大量采用新词汇、民间语言,使得语言贴近观众,令人过目难忘,形成鲜明的个性化语言风格。

     

        “创作中要有画面感,毕竟影视的第一特点是影像。所以在文本创作中,就要去考究每一句解说词应该有什么样的影像搭配才能达至最佳艺术效果。这就需要和导演不断沟通,阐述创作意图。如首先要共同讨论大的框架,文学脚本创作完成后,再和摄制方沟通进行二度创作。”张胜友此说乃经验之谈。

     

        当然,影视政论片的特殊性使得其对思想性有更高的要求。政论片,顾名思义曰:为政而论,就要讲究论述的方法与内涵。独立的见解、独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推理,这些都是政论片成败的基本标准之一。张胜友的创作实践表明,影视政论片创作,需要将艺术的鲜活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糅合起来,这就需要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和政治辨别力的积累。他认为影视政论片撰稿不能“就事论事”,要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判断,“中国正处于‘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别无选择,国家必须坚持社会变革才有前途,才能强盛发达。因此,我要鲜明地表达我的立场、呼吁、价值取向等各种情感宣泄。这就需要我跳出窠臼,一针见血!”

     

        30年前,张胜友以饱含忧患意识、富于批判锋芒的报告文学作品在文坛崭露头角;20年前,张胜友又以极具思辨性和前瞻性的影视政论作品,再度饮誉文坛;现在,张胜友已从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回归为一位作家,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自己剖析的笔和观察社会的目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