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落下帷幕,在34个特等奖中,江苏常州大学8名学生发明的“固体推进剂硝基胍的连续安全生产工艺”名列其中,该项目不仅申报了两项国家专利,还以1000万元的价格与一家企业达成了技术转让协议。
一所地方普通高校何以从众多“985”“211”大学中博得一席之地?在校长浦玉忠看来,这是学校实施“跟进式教育”的必然成果。“跟进并关注学生的特点、爱好以及个性差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育人,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常州大学已连续三届收获‘挑战杯’三等奖,而今年,除了特等奖,学校还获得了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多年的‘放水养鱼’终于迎来了‘大爆发’。”副校长陈奎庆告诉记者。
谈及科技创新,常州大学从上世纪90年代便已开始了探索的步伐,2010年开始,学校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从每年3万元提高至30万元,二级学院还会配以相应的资金补助。
“按照一个团队一千元的标准来算,30万元可以资助三百个团队,学校选拔优秀团队的范围扩大了,而且夯实了常州大学学生科研的基础。”陈奎庆说,当然,经费只是一方面,要推动学生科研,关键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至今,获得“挑战杯”特等奖的学生王莉还对学校举办的小比赛印象深刻:奇思妙想比赛、无动力小船比赛、创新思维大赛、鸡蛋从几楼往下摔不会坏……“读大学之前接触的都是‘填鸭式’教育,这种比赛集乐趣和思考为一体,一下子便激起了我探索的兴趣。”
“如今,学生科研不再是‘奢侈品’,变得触手可及。”团委书记牟静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常州大学便举办各级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与活动103项,参与人数达1.2万余人次。
“学校不能就创新而创新,还要注重将学生的创意成果转化为社会产品、现实生产力。”党委书记史国栋认为,创业不仅能够实现创新的价值,其所需的沟通、协作、处理能力等,更是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史国栋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创业,学校开设了9门创业课程和10余门公共选修课。“如今,学校已经投资500多万元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形成了以‘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伙伴项目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及平台。”
目前,常州大学共有50多个学生创业项目。2012年5月,学生肖欣悦创办的常州逸凡动画工作室入驻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成为常州高校最早入驻该基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包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