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投身测绘事业38年,走遍齐鲁大地。让2004年还“揭不开锅”的山东省国土测绘院第一分院,8年后实现业务收入6600多万,跻身全国前列。
她在深爱的丈夫和儿子相继离世后,将对亲人的思念化作前进的动力、对社会的大爱,资助了多名贫困大学生。
她是年轻员工口中的“妈妈院长”,把每一名职工的冷暖挂在心头。
她,就是全国测绘系统唯一的外业女院长杨艳萍。9月22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下发通知,号召全国测绘人向她学习。日前,面对记者的采访,她说:“我很普通,唯一的坚持,就是一辈子守本分。”
为200多位山东大汉挑大梁
“没活干,发不出工资,上访的上访,告状的告状。”在山东省国土测绘院的新办公楼,杨艳萍的老同事、山东省国土测绘院院长董同玉回忆说,“当年的第一测绘院是个烂摊子,200多个长期在野外工作的汉子没活路,也没人愿去接手。”
时任山东省国土测绘院第二测绘院书记的杨艳萍挑起了这副重担。到了院里,杨艳萍发现的问题远比她想的多。许多职工称病离职干副业,装备严重老化,外业基地的办公场所由于市政扩路被无偿拆除。“一开始,我们只能去山东省地理图书出版社租房子办公。”杨艳萍说。
新官上任,杨艳萍并没有急于求变。一连几个月,她都到野外一线调研,几乎和每一位职工都交谈过。看到职工在野外工作住的都是农村租的平房,做饭洗澡都成问题,她很痛心,决心从开拓业务入手,带领大家拼出一条活路。
杨艳萍首先改革了分配制度,与各个科室签了经济责任状。这触动了很多老员工的利益,一些人纷纷上门,有的人劝她:“你还有几年就退休了,管这闲事干啥?”面对困难,杨艳萍没有动摇,把能干活的职工都调到一线,还外聘了一些员工充实业务队伍。
在质量方面,她毫不含糊。有一次,一个单位的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对方委托杨艳萍的熟人找上门,想请她通融一下。杨艳萍正色道:“质量是全院的饭碗,我不能砸了自己的饭碗。”如今,测绘院是免检单位,擦亮了金字招牌。
正当杨艳萍没日没夜在外劳碌奔波的时候,家庭的厄运却接踵而至,丈夫和儿子相继离她而去,原本美满幸福的三口之家一朝瓦解。她没有被痛苦击倒,把对丈夫、对儿子的思念转化为对社会、对群众的大爱。在汶川大地震等灾害袭来的时候,她都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还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
在她的带领下,第一测绘院经过8年的磨砺,年产值从当初的不足600万元一路攀升到6600万元。如今,院里引进了多波束测探仪、无人机航摄、车载移动测量和机载雷达等高端技术装备,在“十一五”基础测绘项目中获得中国测绘学会白金奖。
“妈妈院长”的柔情
拼市场,人才是关键,尤其是青年技术人才。
为了留住青年职工,本着“想干的给机会,能干的给岗位,干好的给地位”的原则,院里一开始就破格提拔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杨艳萍在生活上特别关照他们,将外业基地拆除后“残留”的大半截食堂加以改造,建成10间青年公寓。
在山东费县执行测绘任务时,新到单位的大学生李洪涛一高兴喝醉了,吐到了床单上。第二天杨艳萍发现后,二话没说就把床单给洗了。李洪涛作业回来,看着晾在阳光下的床单,感动地说:“杨院长真像妈妈一样。”
遇到重活累活,杨艳萍都身先士卒。2006年7月,接到泰山高程测量外业任务,年过半百的杨艳萍冒着酷暑带队进驻泰山。从岱庙出发,带着绳索和仪器,一步步、一级级向极顶测量。前后用了20多天时间,终于将泰山的测量误差控制在20毫米之内,泰山成为我国继珠峰后第二个获得精确山体高度的名山。
外业队员长期在野外工作,年轻人找对象困难。杨艳萍经常组织单位的年轻人上自己的家里吃饭,撮合他们。很多年轻人被她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当年就有20多位年轻人留下来。现在,一大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在测绘院扎根,成了技术骨干。
“不谋私利是做人的本分”
“不谋私利是做人的本分。”杨艳萍这么说,也一直这么做。有一年回老家,因为赶时间,杨艳萍坐了单位的车,回单位后,司机把过桥费、高速路费及油费填单据报销了。她发现之后,撤回所有单据,自付费用。
当院长最初的两年,第一测绘院很困难,没有周转资金,路费、投标,她常常自掏腰包犒劳职工。可是她对自己的苛刻和吝啬也是出了名的。她每次外出,都带着一个枕巾、一条床单,住30块钱的小旅馆。
她的弟弟患有癌症,吃药的费用都是杨艳萍承担的。另外一个弟弟没有工作,杨艳萍连临时工也没给安排,而是把机会留给了外业困难老职工的子女。
采访结束后,杨艳萍邀请记者去她家里做客,“我还是很热爱生活的”。她的家,果然茶几明净,绿藤环绕。熟悉她的人都说,杨艳萍就像是一缕阳光,不仅能将黑暗照亮,也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本报记者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