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灰色地带?就是那些不明朗、难界定,及时治一治能好、拖一拖又会成大病的“亚健康”领域,往往还披着人情礼教的外衣,很冠冕堂皇,甚至很温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老虎”相比,“苍蝇”的危害更大,如果不硬起手腕来铲除滋生“苍蝇”的“灰色土壤”,“苍蝇”有一天也会变成一群“小老虎”。
要在官德修为上加道“箍”,铲除“灰色念头”。“四风”问题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深与浅、多与少的问题。在不少人的灵魂深处,都有这样那样的“灰色思想”、“灰色念头”在作怪,也算不上贪污腐败、违法乱纪,但却与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不相对称,与整风的精神、从严从紧的要求格格不入。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坚持纠“四风”的高标准,既查问题表象,更究思想根源,问问自己理想信仰是否坚定,问一问群众立场是否站稳,问一问党性原则是否坚强。
要在利益分配上加个“阀”,斩断“灰色通道”。有研究指出,我国居民收入中“灰色收入”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主要集中在一部分中高收入阶层。他们有的利用权力进行寻租,有的私设“小金库”发放超额福利,有的通过内线消息在资本市场获取暴利,有的利用制度漏洞将公有资产“合法化”地转入个人腰包等等,构成了庞大的“灰色收入”。此外,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也导致有的干部不去锻炼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去锻炼千杯不醉的能力,不去提升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而去提升能歌善舞的本领,并且利用这些“技巧”去经营关系、取悦领导。到了这个地步,政府部门要有壮士断腕的魄力,敢于向自己开刀,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福利待遇,推进相关信息公开化和明细化,加强用人公示监督和审计监督。
要在制度执行上加把“锁”,铲除“灰色法则”。“灰色”利益之所以存在,并不是当事人不知道“是非”的界限在哪里,而是制度的漏洞、监管的缺失形成了滋生的土壤。“四风”问题要除根,关键还得靠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还得用锁锁起来,什么该放、什么该禁应该一一明确,特别是在干部使用、经费开支、物资采购、工程招标、行政执法等领域,要把红线划清楚、把雷区标示好、把高压线通好电。对一些“管人”“管物”“管事”的重要岗位,要封堵可能的漏洞、使“灰色”利益链条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各级党委、纪委既要突出抓好重大事务和敏感问题的责任追究,对违规违纪问题及时有效予以严肃查处,又要盯住“擦边球”“小动作”,把作风上的小问题抓出大力度,来一次彻底的“去灰”行动。
(摘编自《重庆日报》 2013年10月10日14版 罗文成 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