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翠绿的树林 火红的精神

    ——安徽淮南市老同志建立新四军纪念林的故事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7日   01 版)
    安徽省淮南市学生参观淮南新四军纪念林。 CFP

        淮河南岸,连绵起伏的山丘,曾经是新四军将士奋勇抗敌的热土。76年前,年轻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2002年迄今,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崛起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淮南新四军纪念林。现在,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是怎样建设起来的,背后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日前,记者走进了这片郁郁葱葱的纪念林。

     

    种一片纪念林缅怀先烈

     

        11年前,新四军纪念林所在地还是一座荒山。曾经担任过淮南市市长、离休后到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发挥余热的宋长汉,动起了建设新四军纪念林的念头。

     

        宋长汉找同在研究会的单星(新四军老战士)、柴慎显、丁朝群3位老同志一起商量,认为应该为新四军建一片纪念林,在记载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代的同时,为这座城市添绿加彩。于是,2002年10月15日,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向全市发出兴建纪念林的倡议。那一年,正好是新四军成立65周年。

     

        倡议一经发出,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老同志们一商量,建林资金完全可以自筹,不会给财政增加负担。于是,宋长汉、单星、柴慎显、丁朝群带头捐献,老战士和离退休老同志纷纷慷慨解囊。在捐资建林的登记本上,记录着100多个单位和千余名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以及干部职工、数万名大中小学师生的名字。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林资金已筹款100多万元。

     

        9个月之后,“林为体、碑为魂”的65亩纪念林建成。在随后的10年中,在纪念林周围,社会各界纷纷建起30多个绿化区,面积扩大到目前的3120亩,共有4万多棵各类树木。

     

        纪念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淮河之滨记载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历史,讲述着新四军精神代代传承的故事。

     

    建一所“大课堂”教育后人

     

        刘德文,现任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由于经常接待前来参观、纪念的老战士和老同志,一提起纪念林里的军史文化,他如数家珍——

     

        面南朝北的漫坡上共有37个台阶,寓意新四军1937年成立;北上大道和东进长廊,寓意当时中央确定的新四军东进北上的战略决策;林地共栽银杏树24棵,寓意淮南及凤台、寿县、定远、凤阳一带曾是新四军2师、4师战斗过的地方,这24棵银杏分三组来栽,每组8棵,寓意新四军由8省健儿组成,创建了8个根据地,坚持抗战了8年;栽火荆树1000多株,寓意新四军披荆斩棘,奋勇杀敌;中央平台周围栽了10棵桂花,寓意新四军番号存在了10年;苍松翠柏栽满山坡,象征着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树不会讲话,也不能自动传播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曾任市政府秘书长的丁朝群,白天跑工地,晚上查材料,为新四军纪念林起草了20多万字的文稿。如今的纪念林中,不仅树的品种、数量蕴含着丰富文史内涵,镌刻着领袖题词、将军诗词、新四军军歌和重要战例的碑刻,也在述说着永远需要铭记的血染的厚重的新四军历史。

     

        “新四军纪念林是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淮南师院团委老师单玉龙告诉记者。据介绍,纪念林已经集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每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数,由最初的数千人次增加到10多万人次,成为传承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记者在纪念林还碰到了武警淮南支队年轻的指导员许士华,他带着战士吴承龙和郭红佛来参加志愿服务工作。许士华对记者说:“我们经常来纪念林重温历史,从而激励自己继承和发扬新四军精神,立足本职岗位,练就过硬军事技能,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贡献力量。”

     

    造一个“聚宝盆”致富乡里

     

        11年前,淮南市委市政府给新四军纪念林协调的土地及其附属土地正好跟上窑林场毗邻。

     

        上窑林场是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国营林场,由于体制制约和经营管理不善而导致长期亏损。“那时候没人愿意在这里干下去,平时在外面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说自己的单位。”林场副场长凌刚介绍,2002年新四军纪念林兴建以后,直接带动了林场的二次创业。随着新四军纪念林2005年12月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9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林场职工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林场职工的住宿条件问题,一直牵动着老战士、老同志们的心。当时,林场职工住的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简陋平房,每户仅30~40平方米,有的还老少三代同居,90%已经属于危房。从2007年开始,由市新四军研究会牵头,在市林业局的支持下,上窑林场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工程。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自筹资金的方法,每个职工新盖了一幢两层楼,现在已经建成106幢。林场职工说:“呼吸的是新鲜空气,吃的是绿色食品,住的是自家楼房,这都是托新四军纪念林的福。”

     

        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这片矗立在淮河之滨的翠绿的树林,记载着火红的历史,也传承着火红的精神。(本报记者 王建明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