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两岸青春为伴 百年土楼不老

    ——首届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采风活动侧记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3日   05 版)
    振成楼楼主阿耕叔为两岸学子讲解土楼故事。 本报通讯员 方昭摄

        圆圆的土楼像句号,却引出了无数问号和惊叹号。日前,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迎来数十位海峡两岸的大学生,他们是前来参加首届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采风活动的青年学子。古朴浑厚而生机勃勃的土楼,引发两岸学子无数疑问和阵阵赞叹。在这里,传统文化邂逅青春激情,亲情故事激荡两岸情怀。

     

    拜访“土楼王”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站在永定县高头乡北高村的承启楼大门前,两岸大学生被这副楹联吸引住了。导游告诉大家,承启楼于1709年建成,至今已经历300余年风风雨雨,因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被誉为“土楼王”。“承启楼共有400个房间,现在还住着60余户400余人。”听到这里,大学生们惊叹连连。

     

        “一座楼就是一个社会。这么多人能在这里和谐相处,靠的是什么?”来自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沈同亮问道。“我想,应该是文化,是我们的中国文化和亲情才能把大家连接在一起,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共同打拼。”台湾代表队领队、圣约翰科技大学教授吴建宏回答。他的话在楼内大堂的对联里得到了印证:“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这描绘的正是一楼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两岸大学生们纷纷在这副堂联前驻足、思索。

     

    探寻客家文化

     

        来到洪坑村头,仿佛置身一幅田园山水画中。成片的翠竹映在眼前,一条清澈的洪川溪正轻盈地穿过村庄,阵阵蝉鸣声和潺潺的溪水声宛若完美的和音,似乎在用特殊的音符诉说着客家人的历史。振成楼是洪坑村里最醒目、最壮观,也是最富丽堂皇的圆形土楼。今天,第三代楼主阿耕叔亲自带领两岸大学生参观这座被称为“土楼王子”的建筑。“看土楼就要看两大奇观,一是土楼建筑,二是客家文化。”皮肤黝黑、身形敦厚的阿耕叔快人快语,一见面就让两岸学子们倍感亲近。楼中议事大厅石柱上的楹联写着:“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来自台北教育学院的谢宜萍说:“这应该是教育后人要尊老爱幼、勤劳简朴。”阿耕叔连连点头:“闺女,你说得太对了。两岸的文化是相通的。”一路参观,一路精彩。为什么楼内的两口水井,一清一浊,一温一凉?为什么整座土楼看不到一个烟囱?……同学们一个个问题,都得到了阿耕叔精彩的解答。

     

        一路聆听土楼故事,两岸师生也给古老的土楼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当天恰逢来自台湾的曾永寿老师60周岁生日,两岸同学齐声一曲“生日快乐歌”,让曾永寿热泪盈眶:“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陆过生日,能得到两岸同学们的祝福,我终生难忘。”采风活动中,来自台湾的吕志文挥毫泼墨,为龙岩学院的林靖绘制工笔画像。笔墨中浸润着彼此的情意,大家相拥留影。

     

        一座座土楼,带给大家许多启发、许多思考。台湾的卢瑞琴老师说:“土楼里蕴藏着前人无数宝贵的创意,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福建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石伟说:“打开土楼的大门,你会感觉走进了一种思想、一种境界,土楼文化值得两岸共同传承发扬。”

     

        两岸青春为伴,百年土楼不老。新的传奇,又将启程。(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