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黎锦技艺传承人四年翻十倍的秘密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0日   04 版)
    民间艺人在展示黎锦技艺。CFP

        10月1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与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黎锦技艺传承人从四年前的不足1000人增加到如今的1万多人,有效改善了其濒危状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何以传承发展这么迅速,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曾处于濒危边缘的黎锦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简称黎锦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这些黎锦不仅是黎族人民的生活用品,还是黎族历史、黎族文化、黎族生活习俗的记录。

     

        黎棉技艺曾经长期领先于华夏各民族。我国古代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曾到海南学习黎锦技艺,并传播到中原地区,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族人民喜欢并掌握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黎锦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黎锦纺织技艺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时,掌握这一技艺的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

     

        为了传承黎锦技艺,海南省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领导小组,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九个民族市县分管副县长为成员,对全省黎锦技艺保护工作统一领导,制订并落实黎锦技艺保护五年规划和分年度计划。

     

    4年来中央及地方财政投入逾5000万元抢救

     

        为加强保护和传承黎锦技艺,近4年来中央财政投入2250万元、海南省财政投入逾3000万元,大大超过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诺的500万元保护经费。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传承人的培养、传承活动及培训、传习馆的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传承村建设、项目资料的整理建档及数据建设、实物的征集、扶持教学等。

     

        2012年海南文体厅制定印发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保护培养暂行办法》,在白沙、东方、五指山、乐东、保亭等5个市县由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艺,并每年举办培训班;在三亚、陵水、琼中、昌江等4个少数民族市县也开展相应的传承活动。

     

        为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央财政每年给予1万元的传习活动补助,省级财政每年给予5000元的补助;有的市县也给予了市县级传承人一定的补助,如五指山市已由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增加到1500元,三亚市从2011年开始对每个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目前全省9个民族市县共有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05人,掌握黎锦技艺的人数超过1万人。

     

    黎锦技艺走进课堂深受学生喜爱

     

        在传承人传艺带徒的同时,海南还将黎锦技艺纳入学校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南历史》随书“阅读卡”中专门介绍黎锦技艺相关知识;二是在全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教材中增加黎锦技艺内容;三是全省小学三至五年级使用的《专题教育读本》增加黎锦技艺内容;四是海南组织编写《黎锦技艺》校本教材。今年秋季起在9个民族市县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黎锦技艺实践课。

     

        海南省教育厅直属中学海南国兴中学,60%的学生来自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早在2004年就已开设黎锦技艺选修课程。在2012年和2013年的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由来自海南乐东的黎族老师陈丹和另两位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的《海南黎锦织锦的研究》和《关于船型屋保护的调查和研究》均获得一等奖。

     

        在职业教育上,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2009年开办了黎族织绵技艺专业,已培养学生370多人。学生的黎锦作品获得全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教学成果展演比赛金奖。保亭、白沙、东方、三亚也都在县职业中学设立黎锦技艺班,已培养学生200多人。

     

    生产性保护使黎锦成农民致富新渠道

     

        为推动黎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海南将黎锦技艺转化为文化产品,促进保护与传承。海南黎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主要有“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以及合作社等。海南省文体厅还命名了3家单位为省级黎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保亭新达达黎族织绵编排技术研究室。

     

        由于黎锦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旅游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欢迎,大宗订单日渐增多,常常供不应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现在是五指山黎锦传习所总经理。她13岁开始跟母亲学织锦,15岁就可以独立织锦,20岁嫁到番茅村。当时村子旁有一个黎寨旅游点,刘香兰靠卖织锦赚钱贴补家用,“村里田地少,赚钱十分困难,几乎所有家当、还有孩子上学读书的费用,都是靠着织锦得来的”。2006年,刘香兰拿着借来的5000元在五指山市冲山镇蕃茅村开了一间黎族织锦加工厂,动员身边的妇女加入织锦行列,带领大家走上了致富道路。(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