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南京溧水特教学校校长葛华钦

    27年与特教学生同吃同住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0日   01 版)

        他们是需要特殊教育的青少年,在饱受身体折磨的同时,他们还承受着无法言说的精神痛苦。谁来抚平这种痛,谁能托起那些被雨打湿过的翅膀?

     

        在南京溧水县,就有一位将生命最美华章献给这个群体的教育工作者:加入特殊教育的队伍,一干就是27年;做校长13年,只为残疾学生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每天与学生同吃同住,是良师,也是慈父。他说,他只是承担了一名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责任。

     

        他,就是江苏南京溧水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葛华钦。

     

    一封信引发的教育探索

     

        认识葛华钦的人都说他有一股“执拗劲儿”:他认准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办成。

     

        1986年,南京打算在溧水、六合、浦口、高淳、江宁5县创办一批聋哑学校。原本在溧水县富塘小学任教的葛华钦,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参加了特殊教育培训,并在溧水建立了聋哑学校。

     

        最初的聋哑学校条件简陋,仅有的一间教室和两间学生宿舍还是由村会议室改建而成的,整个学校只有3名老师和18个聋哑学生。1997年春,学校增设培智部,开办智障教育,并更名为“溧水县特殊教育学校”。一时间,附近有智障孩子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学校。

     

        孩子的成长让大家欣慰,但葛华钦却常忧心忡忡。原来,聋哑学生陈乔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在给葛华钦的信中写道:“我的孩子在上幼儿园,我要吃饭,怎么办?”

     

        这封信让葛华钦几夜没合眼。“如果就教育办教育,那么特殊教育就失去了意义。”2001年,葛华钦向政府申请了300多亩荒山作为“溧水县残疾人教育、培训、就业基地”,创办了南京市残疾人农业中等职业高中,探索“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学一些种植养殖技能,对这些孩子来说,比毕业后拿一个证书更实用。”他说。

     

        现在,基地面积已达800多亩,一个集培训、就业、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庄园初具规模,已容纳了近30名残疾学生就业。

     

    “他什么细节都替学生想到了”

     

        在葛华钦眼里,孩子们个个都是“宝”。

     

        从学校创办之初,葛华钦就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副校长王成琴说:“我们每个人都亲手给残疾孩子洗过澡,洗过脏衣服。”

     

        长期在特教一线,葛华钦对孩子们的想法了然于心,学校的制度规定也围绕着学生需求展开——残障孩子上学需要接送,他把周休调为月休,降低家长往返学校的坐车费用;孩子们为了省钱舍不得多吃饭,他让食堂免费供应三餐,还自己掏腰包给学生加营养……

     

        “他什么细节都替学生想到了。”特教老师后开照感慨。他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夜里,葛华钦被一阵狗叫惊醒,立即起床挨个查看学生床位,结果发现刚入学的徐亭没在床上,他推着自行车就奔出校门。凌晨两点多钟,葛华钦借着手电微弱的灯光四处寻找,在山路上连摔了好几个跟头,终于在一棵大树下找到了迷路的徐亭。他抱着瑟瑟发抖的徐亭说:“别怕孩子,走,咱回家!”

     

    “这些孩子将来能养活自己,我心里就踏实”

     

        记者见到葛华钦时,他正在指导学生培育青椒。面对20岁出头的轻度智障学生,他的语气轻柔,像对待八九岁的小孩子,一个培土动作他就演示了十几遍。

     

        这一刻,记者不禁疑惑: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几十年如一日,为特殊教育耐心、默默地付出?

     

        “这些孩子很单纯,你真心对他们,他们就把你当成至亲的人来信任和依赖,这份信任和依赖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葛华钦说。

     

        实践基地建设使用12年来,前10年一直不断投入,葛华钦拿出自己的工资补贴日常开支。2012年底,基地运营赚了10万元,他把这些钱全部用于支付基地残疾人工资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27年来,从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的400多名残疾学生中,90%成功就业。因为工作突出,南京市教育局好几次想把葛华钦调到更好的工作岗位,都被他婉拒。有人不解:“当了一辈子校长,你图什么呀?”他淡淡一笑:“特殊教育是份良心工作,这些孩子将来能养活自己,我心里就踏实。”

     

        在溧水县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葛华钦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实践基地要在10月底前搬离,但校舍和基地新址仍未落定。接到通知后,葛华钦在学校温室棚里、池塘边经常一站几个小时,他割舍不下与残疾孩子共同成长的土地,但更期望有更好的地方,让孩子们展翅飞翔。(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