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历史人物

    深情回顾理性反思

    ——读《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

    刘 欣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0日   05 版)

        金戈是在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文学家、学者的直接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她在散文中展示了自己和同是出生于战争年代的小伙伴们从延安开始的亲身经历,充满着对长辈的追思和眷恋之情。《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一书就从孩子们的视角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毛泽东,值得细细品读。

        在延安、西柏坡和中南海这些“大家庭”中,孩子们眼中的毛主席不是高不可攀的一代伟人,却是伯伯、老师和大朋友。作为伯伯,毛主席对孩子们的爱真挚而深沉,孩子们吵醒了习惯上午休息的毛主席,主席却幽默地说他听到的是“小鸟在唱歌”;作为老师,毛主席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留下问号,培养孩子们探究问题的能力;作为大朋友,毛主席尤其尊重孩子们的天性,甚至特别喜欢“调皮的娃娃”,跟他们一起爬山、游泳、找蝉蜕。书中,作者在历史的细节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毛主席,一个可亲可敬的智者、长者。品读其他篇章的回忆文字,从孩提时代、学生时代直至成为人民大学的教师,作者与长辈们交往的点滴都如在眼前。书中大量珍贵的照片和生动、细腻的文字,使真实的历史情境得以展现。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这一代人。金戈的父亲金城就极为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可谓言传身教。他曾专门写信告诫参加“四清”运动的女儿,要把贫下中农当作自己的母亲、阿姨和姐妹,切不可以“救世主”自居。不以特权牟私利在金家是事实而非口号,金城的四个儿女分别成长为工人、教师、军官和经理人,各以所长得其所在。在《家事家教家风——怀念百岁爸爸金城》一文中,作者记录了一段父女间的深情对话。1960年5月,金戈在中学毕业前夕入党,并告诉了父亲。父亲金城非但没有表示祝贺,甚至两次责问女儿:“你怎么能入党呢?”原来金城认为入党是件非常严肃的大事,没有经过考验的人,没有为老百姓做过实事的人如何入得了党?他告诫女儿入党不是为自己捞名牟利,而是要准备经历考验,为人民利益献身。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子女的党性教育。

        本书的第二个亮点,是作者对“文革”及其影响的回顾与反思。我们知道,新时期文学史上不乏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回忆录书写,从巴金的《随想录》《再思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到韦君宜的《思痛录》,在个人命运沉浮的历史细缝处窥探大历史的真相,澄清他人、自己在其中的功过是非,是这代知识分子自觉承担的历史义务。《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无疑延续了知识分子回忆录中反思叙事的传统,将自己和家人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亲眼见证的师长辈的遭遇毫无保留地一一道来。

        书中所收回忆陶桓馥、杨黄霖、宣侠父的文章披露了大革命时代革命者鲜为人知的斗争经历,也颇具史料价值。《未能亮相的“左联”作家宣侠父——现代文学史不应忘却》一文探究了宣侠父的作家身份,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填补了一项空白。(《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 金 戈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