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苗家生 特约记者刘勇)本报《人物》版10月17日发表的《上阵父子兵——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一家三代走基层的故事》,在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
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鲍振东看了报道后说,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长期的新闻实践和唐湘岳一家三代走基层的事迹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用脚在基层走出来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走向实践的学习中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
湖南省宜章县委宣传部干部薛斌说,我一口气读完关于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一家三代走基层的长篇报道《上阵父子兵》,心情难以平静,近几年与唐湘岳一起采访和写作的那些情景一下子都涌到眼前。2009年11月,优秀乡村小学校长李黎明去世两个月后,我同唐湘岳一起到李黎明生前工作的偏远山区迎春镇采访,李黎明的事迹太多太感人,当地干部群众,一提到李黎明,眼泪就流出来了。唐湘岳也跟着流泪,采访时间从原定的一个星期延长到一个月,又延长到两个月、三个月。为了挖掘更多更感人的故事和细节,光是到特困学生朱兰德、朱兰双家里就去了三次,那个小山村不通公路,十几里山路,都是步行。到留守儿童李玉爱家里去了五次。从唐湘岳身上,我看到一个好记者的担当。
在一家新闻单位工作的孙晓华说,读了《上阵父子兵》,我作为一名记者感慨良多。唐湘岳一家祖孙三代人,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着同样的正气、坚定和真诚。祖孙三代人,虽各有所长,虽视角不同,但他们的目标却一致:永远是基层!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既看到了记者的责任,又看到了记者的深情。我愿以他们为榜样,同他们一起把耳朵贴在大地上,聆听草木的叹息!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说,有外国观察家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所有概念中,“群众路线”是最复杂和最具普遍性的概念,其中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秘密”和“最重要的软实力”。党的报纸把目光聚焦在深入基层的党报记者一家三代身上,显示了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表明了光明日报坚决贯彻群众路线的决心和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