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逻辑语义学“哥德巴赫猜想”有新解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7日 09版)

        本报长沙10月16日电(记者龙军 通讯员李妍蓉)“一个人在公园散步。他吹着口哨。”此处的“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个人”?这个人们见惯的语言现象,却是逻辑语义学上的一道百年难题。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贺川生近日在世界著名哲学期刊《综合》上发表论文,对第三人称代词如何回指前面的无定名词进行了解释。哲学逻辑学全球最高奖项罗夫·肖克奖获得者雅各·欣迪卡评价,贺川生的论文为逻辑语义学界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贺川生这篇论文从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士的著作中找到了一种新的分析工具和技法,巧妙地揭示了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这种语言机制,弥补了罗素“摹状词”理论、E类代词理论缺失的一环,成功修补了19世纪经典逻辑语义学的漏洞。

        逻辑语义学的这一难题关注的是一种人们见惯的语言现象,即“A man walks in the park. He whistles.”例句中的代词He如何回指前面的无定名词短语(a man)。这一回指关系是最普通不过的语言现象,却无法用现有经典逻辑语义理论解释。1905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提出“摹状词”理论,指出这一语言现象背后隐藏了“秘密”,但却无法揭开这个“秘密”,未能精确揭示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这种语言机制。

        罗素提出的这一难题,一度被人看作逻辑语义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纷纷关注这一难题,提出各自的方案,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但都存在不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