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3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的一项重要议程,10月15日,以“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绵阳)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在绵阳召开。出席论坛的政府和军队的领导、知名企业负责人以及军民合作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了新时期我国军民科技融合创新的新体制、新思路,讨论了如何实现新时期我国军民融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就科学技术本身来说,并无军用或民用的固有属性,只是因为需求和应用范围不同,被人们分为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技与质量司副司长张宝红在谈到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关系时说。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军民技术的通用性大大加强,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解释新时期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是同军事需求紧密相连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富国才能强军,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最终取决于经济基础、经济实力,把军事技术转化为民用,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国家才能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国防科研。应当说,军民融合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有利。”
军民融合人才是关键
军民科技融合对推动社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军民技术如何去融合?瓶颈在哪里,突破点又在哪里?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张景安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他所看到的军工企业的情况:许多单位开不出工资,有的卖菜刀,有的卖粉条,还有的帮助农民收粮食,大学生进不来,人才还在大量流失。
“绵阳的科技发展之所以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关键在于人才!”张景安说,上世纪80年代,地处绵阳偏远山区的军工单位,几乎没有大学生愿意去。直到本世纪初,大批的研究生、大学生进来,由于人才的“断代”给了年轻人挑大梁的机会,又有老同志“传帮带”,就形成了一支助推科技城发展的最宝贵的力量。
对于实现军民融合的突破口,专家们也一致认为关键在于人才。“只要有了人才,技术、设备、产品,什么都不用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新贵在退休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军民融合的问题。他提出,应该有人来牵头创办一个“军民融合的渠道型企业”,让像他这样从技术岗位、部队退休的老一代科技人员有“发挥余热”的机会。
各方应当找到一个契合点
针对军民融合中出现的具体的困境与瓶颈,专家们指出,从民营企业来说,目前以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其产生的质量、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从军工企业来说,目前多数军工尚未融入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军品科研生产配套一般都在本行业内部安排,甚至军转民和发展民营产业也局限在本系统进行,转出去的不多,成气候的更少;从整体上来说,缺乏有效信息平台,信息来源渠道不畅通、不准、不及时,民营企业难以有效参与军民融合。
绵阳市市长林书成表示:“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创新平台建设正是其中重要一环,我们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次生优势,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孵化和发布交易平台,有效促进了科技势能向经济动能的转化。”
要实现各方面意愿、产业上的对接,就需要各方寻求一个契合点,而这个契合点应当建立在政府为各方交流合作所搭建的平台之上。目前,绵阳科技城为军民融合所搭建的平台已初具规模。今年先期启动建设3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的核心示范区,将成为科技城未来发展的领头羊,而未来绵阳规划建设的不少于10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将推进科技城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发展,使之成为国内外科学技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之地、畅通之地以及兴旺之地。(本报绵阳10月16日电 本报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本报通讯员 鲁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