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兴学强国”精神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元始

    作者:天津大学党委书记 刘建平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6日 13版)
    刘建平

        追寻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是在中华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是在一百多年办学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凝练的。

        首先,兴学强国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元始。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创建于清末的1895年,开启了中国现代大学的先河。中国现代大学不是自生、自为之物,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处在危难之中。为了救亡强国,盛宣怀奏请清政府在天津建立北洋大学堂,他在奏章中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兴学强国”主张。其后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和各省立大学堂也都以“兴学强国”为建立目的。可见,“兴学强国”精神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元始,是中国现代大学初创时期的共同精神诉求,更代表了处于被侵略、被压迫情况下的中华民族的整体诉求。

        “兴学强国”是中国现代大学百余年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使得大学精神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成为引领中国大学前行的风骨。

        其次,立德树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根本。大学是进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场所。我国传统教育注重“修身明德”,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而西方现代教育则更多地强调“科学理性”,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在学习西方基础上,我国建立起现代大学,西方工业文明的知识成果,代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经史子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经过一百多年的教育实践,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大学教育工作中技术化和非教养化的功利主义倾向加剧,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片面发展和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乃至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已是知识经济社会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强烈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融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先是树立人才的精神品德,有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精神。“德”字为先,“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德”是人成才的基础,也是衡量人是否成才的标准。因此,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首先是提高德育质量,将人的精神塑造融入知识和技能传授之中是高校的时代责任和根本使命。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