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聚焦东亚运动会

    大型运动会何时不再疲惫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5日 07版)

        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已近尾声,从亚青会到全运会,直至落幕在即的东亚运动会,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我国从盛夏延续至深秋。

        在天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亚运田径赛场看台上,观众寥寥无几。无独有偶,亚青会的上座率也是让人心寒。6年后,东亚运将变身为东亚青年运动会,对青年一代运动员的教育意义将取代对更高竞技水平的追求,成为赛会新的主旨。这种转变能否扭转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颓势?这项“改革”能否避免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雷同?尽管体育官员与业内专家都肯定变革,但如何变,决定了这个“庞然大物”今后的命运。

        作为东亚地区唯一的区域性综合性运动会,东亚运并没有发展成为代表这一地区最高竞技水平的顶级赛事。中国田径新星张培萌缺席主项百米,亚洲泳坛最知名的两大明星孙杨和朴泰桓均远离东亚运泳池,中国派新人出战乒乓比赛,体操赛场全是陌生面孔,中日韩3个体育大国的一线选手大量缺席,东亚运自然很难成为东亚地区最高竞技水平的赛会。

        “东亚运最早创立的时候,的确是为了给东亚地区的优秀运动员多提供一个大赛的平台。”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向记者表示,“但在过去20年时间里,国际体坛的大赛不断推出,各单项体育协会围绕奥运会也在进行赛事调整,总的发展趋势是优秀运动员的大赛任务日益繁重。加之,东亚运的知名度相对有限,这使得东亚地区优秀运动员对该赛会的重视程度也在降低。”

        在中华台北奥委会主席蔡辰威看来,东亚地区体育实力存在明显不均,中日韩等体育大国的精英运动员是以世界级大赛为目标,东亚运这样一个区域性运动会显然不会受到这些运动员的足够重视。而一旦东亚国家最顶尖的运动员大量缺席,东亚运势必失色很多。若是东亚运继续在原有的道路上前进,只能走入沦为“鸡肋”赛事的死路。“东亚运的改革方式也表明,当一个赛事在发展中遇到困难时,取消未必是唯一的选择,整合资源、重新选择发展方向也是出路。”蔡辰威说。

        近年来,国际奥委会设立青奥会,亚洲创办亚青会,以及现在东亚运动会的转型都是奥林匹克教育意义回归体育赛事的最好证明。面对如何避免亚青会和东亚青年运动会“撞车”这个问题,霍震霆说:“2019年举办首届东亚青年运动会,这处在奥运会前一年,青奥会后一年,也避开了中国的全运会,更有利于东亚青年运动会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运动会在追求更高的竞技成绩之外,也承载着对青少年、对社会大众的文化教育作用。从中国体育来说,我们对运动会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改革方式,让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更好地体现出来。”

        近年来,中国因为大型运动会太多遭到社会各界一致诟病,但在各个代表团团长看来,中国的运动会并不是太多,而是运动会上盛行锦标主义,改革须真正发扬奥林匹克精神,教育青年一代,让体育在青少年中间开花结果。(本报天津10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侯珂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