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专家学者评论·孟宪忠专栏

    扩内需,更要提振“内产”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1日 02版)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宏观上是靠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的。比较起来,我国这些年重视外向型出口,重视投资带动。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我们出口受阻;长期以来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也暴露出引发通胀的隐忧。面对如此现实,国家提出要扩大内需,提出经济增长要把促进消费放在第一位,这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对扩大内需的认识不能停止在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中国缺少什么样的消费,什么样的消费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

        看看生活中的真实消费状况吧:

        2012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达到1320余万辆,第一次超过了全欧洲的1250万辆,全球排名第一;

        2012年,我国是苹果iphone、ipad、MacBook最大的海外市场,除苹果外,三星手机、日本相机等也都在中国市场捞得盆满钵溢;

        2012年,单单欧莱雅一个品牌的化妆品就在我国销售了120亿元,拥有海飞丝、飘柔、潘婷等全人群护理产品的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收入逾千亿元;

        这些还只是在国内消费,如果算上国外购物,数字更是惊人。去年一年我国出境人次就超过8300万。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消费群体,据保守估计我们的海外消费接近万亿元。美国许多“奥特莱斯”店都招聘了会说华语的导购人员,欧洲许多国家机场的退税人员干脆就是华人。

        面对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德国品牌汽车比在德国本土销售的都多的现状,面对人们“老公开奥迪、妻子穿迪奥、女儿吃着奥利奥、儿子玩着奥特曼”的调侃,中国人应深入想一想,我们真的是缺少内需吗?

        与出口、投资比较起来,我们的消费比重低。这是说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我们的消费不足,要增加消费的比重。但这绝不等于说中国就绝对缺少消费,中国人就绝对缺少消费能力。

        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是“内需外卖”“内需买外”。从汽车到电子产品,从橄榄油到奶粉,从服装提包到洗理用品,从洁具浴缸到装饰材料、从洋快餐到大卖场……吃、穿、住、行、办公、娱乐各种消费,外国品牌都大行其道,人家凭借技术、品牌赚了大钱,我们只能分点加工费。道理非常明显,中国要启动有内产的内需,启动有自己产品的内需。否则,我们永远是给别人打工,没有内产的内需永远形不成有效的财富积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生不生产高技术、高质量产品这不仅仅是财富积累问题,也是一个民族的素质问题,是一个民族能否真正发展的问题。贝克尔说:“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如果你们只专门从事低质量产品的生产,你们就不可能拥有有知识的人才,就不可能拥有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机械,也就不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你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为了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我们也要提高我们的内产。

        更何况,我们不能总是看着我们的消费者舍近求远的“内需外卖”、心理矛盾的“内需买外”。人们说,美国产品有创新、德国产品有质量、法国产品有品位,丹麦产品有信誉,我们自己的产品则缺少创新、质量、品位、信誉。我们提高自己的内产能力,生产高质量、有品位、有信誉的产品,也是回馈国内民众的必要之举。

        一言以蔽之,提振内需是一个提高国家经济素质的问题,它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升级版能否实现。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战略管理研究所所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