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美丽乡村建设 改变农村“命运”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11日 10版)
    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的“挂甲峪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村居建筑。CFP

        走进浙江省庆元县屏都街道洋背村,一排排泥墙黑瓦的房子错落有致,清澈的溪水里鲤鱼扎堆嬉戏,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犹如走进一个美丽的乡村公园。

     

        “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改变了我们村的‘命运’。现在村庄漂亮了,旅游发展了,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洋背村村委会主任杨传宗说。

     

        洋背村的现状是近年来我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生动体现。干净的硬化路面、完备的水电设施、整齐的连排小楼、整洁的生活环境、便捷的公共服务、创新的管理理念……这些与美好和现代有关的形容,早已不再是城市的专属,如今的农村已是一派村美民富的和乐场景。

     

    基础设施点燃致富梦想

     

        “山区脱贫苦无路,守着财宝难致富。大家齐心修通路,咱们奔着小康走……”这是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城乡传唱的一首筑路歌。如今,一条条崭新的农村公路扮靓了这里的村村寨寨,点燃了山村农民勤劳致富的梦想。随着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村路网逐步形成,当地的养殖业、种植业、工矿业、旅游业等各种产业蓬勃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三农”问题相互交织,农村基础设施远落后于城市,城乡二元差距逐步加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指出,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基础设施的落后。

     

        为此,我国开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探索,在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环节中寻求新的突破,为农村经济腾飞筑牢基础。

     

        为加速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路、水、电、气等方面着手,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03至2012年的十年间,农村饮水工程总投入达1478亿元,解决了3.26亿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2012年全国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2069亿元,农村公路总里程达363.4万公里;2003年以来我国累计投入285亿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010年全国沼气用户达4000万户,受益人口达1.55亿人。

     

        这一连串数字,也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夯实农村基础设施的“路基”,才能点燃农民致富梦想。

     

    乡村美景绘就崭新画卷

     

        走进浙江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白云源巍峨锦秀,芦茨湾清丽婉约,野花竞相开放的时节,姹紫嫣红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富春山居图中的风情小镇”以其美丽幽静的姿态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可谁能想到,村容,曾一度让芦茨村的村民烦恼。

     

        芦茨村有七里泷和白云源两大景区,是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许多村民都开了自家的农家乐,接待各地游客。可农家乐多了,环境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污水遍地横流,对生态造成了破坏。

     

        “过去门前门后污水横流,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现在臭水没了,环境也好了。”村主任傅初荣告诉记者。

     

        让农家乐污水不再“到处横流”的,是桐庐推行的“生态疗法”。从2009年开始,桐庐县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村推进试点和农家乐污水治理,2012年,桐庐186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芦茨村的变化正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的真实写照。

     

        为改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的现状,2010年起,我国在重庆、江苏等地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示范,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解决了大量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广大农村展现出“水畅、路洁、树绿、花香”的新面貌。

     

        2011年底,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发布,提出我国将通过一系列措施提升农村环境保护水平,到2015年底将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如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改水改厕、河道洁化……通过一系列村庄环境治理措施,农村面貌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公共服务阳光普照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让农村居民拥有均等化的公共基础设施,更要让他们享受到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各方面平等的权利,这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终目标。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新农村建设的本义不是城的建设,不是村的改造,而在于人的服务。

     

        然而,不可否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幸福感是最难量化的指标,也是最易体察的目标。

     

        为加速推进农村社会建设,我国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的阳光开始普照农村。

     

        2008年,“新农合”制度实现了全面覆盖,截至2012年6月底,参合人口达到8.12亿人,参合率超过95%,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得到解决;截至今年8月,低保制度覆盖了5304.8万农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使1.5亿学生受益;乡村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和项目逐步建立和完善,让农民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专家指出,未来在村庄整治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要求与尊重差异相结合;要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机制,集中整治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保护利用好农村土地,严控大拆大建,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保持乡村特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增加农民负担。

     

        “当公共服务的阳光雨露惠及广大农村,农民的自身幸福感有了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要义才能实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说。(本报记者 李 慧 见习记者 陈 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