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每每升临浑圆晶莹的月亮,自然就会生发联想:人们走向了月亮,还是月亮走向了人们。
记起三大诗人张若虚、李白和苏轼写月的优美诗篇。
先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段: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闻一多先生称誉此诗说:“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创造了惝恍迷人的艺术氛围,描绘了空灵而迷茫的月色,尤其是情景理交融的幽美与邈远。进入诗中,举目远眺,浩渺的江水像天空晶莹透亮,一轮孤月悬空,天地宇宙都是清明澄澈的,这是一个纯净明丽的世界。与诗人一起遐思,试问谁最先见到这样美的月亮,还是这轮江月什么时候照耀着人呢?这里问月,是叫这江月的美所感动来抒发情怀,不需解答。人类因“代代无穷已”而绵延久远,“江月”也年年月月“相似”,并与人共存,歌咏这样美好的时空,也倾吐出自己的追求与热爱。当读到“江月待何人”,恍然大悟,江月“只相似”不仅说它的美是长久的,而且道它还在待人,又不知它待“何人”,只见它随着江水流动,心里顿然在明快的旋律有了低缓的跌撞,诗篇遂生波澜,把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又读李白的《把酒问月》两节: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无疑是咏月的“绝唱”,有绝妙“停杯”问月痴情的形象,并可见飘逸浪漫的韵致。昼有日,夜有月,光辉洒满天下,这是迷惑人的有魅力的宇宙之谜,李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淡淡醉意,醇厚的诗味,看见一个谪仙,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实质是诗人敞开情意奔驰的襟怀。诗中感叹“人攀明月不可得”,人与月随,月与人相伴,亦远亦近,若即若离,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月行却与人相随”,仿佛又是一种审美意识,“攀不得”又“相随”,人与自然似同还异。
李白又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演绎了“人”与“月”的关系,表达出神妙的艺术魅力。以相悖相承的巧思产生诗意的张力,极大地拓展了想像的时空向度。今天的人看不到古时的月亮,但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代人,这就是醉意,就是诗味,只有这样错位回环,诗情哲理并茂,韵致意味才能深长。
再读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豪放清俊秀奇空灵,读起来更有音韵如泉水丁冬流畅无尽,甚至如风卷白云悠悠飘然而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简洁更明快,口气也更大,排空直上九万里,笔力奇崛千余年。屈原有《天问》,李白“把酒问明月”,这是什么渊源关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照着他不能入睡。接着怨恚月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圆人不圆,由月而生惆怅,但一切都是无常的,应该任其自然。这里迸发闪烁天才光华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意大转,化景悟为情思,由感情转入理智,道出人生与自然的大境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美好的憧憬与愿望,只要人长在,相隔多么远抬头也有月亮照耀,情切意深,感人肺腑。苏轼以月演绎物理,实则阐述人生,描述自然,歌咏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