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结束的第37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由杨亚洲执导,根据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江苏作家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哺乳期的女人》获艺术创新奖。近日,杨亚洲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您导演的作品多数都在关注小人物生活、情感以及他们的命运,请问是什么缘由让你作出这样的选择?
杨亚洲:作为一个电影人,我觉得应该去关注现实。我的第一部电影《没事偷着乐》1998年上映,讲的是一个都市平民生活的故事,说透了小人物“活着”的酸甜苦辣。15年来,我拍的所有电影、电视剧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题材。我也曾想过拍以英雄、皇帝等为主角的作品,但那些人离我们实际生活太遥远了,还是拍普通人我心里有底。并且,观众对我作品的认可,也帮助并推动了我的创作。
记者:您的新作品《哺乳期的女人》日前在第37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艺术创新奖,您是怎么想到拍这样一部电影的?
杨亚洲: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和艺术性,评委和主席都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作家毕飞宇的同名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改编的。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这篇小说时,就有种莫名的感动,当时正好有位投资人找我拍电影,问我有没有特殊的题材,我立刻想到了这篇小说,但由于种种原因,拍摄进程被耽误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说里反映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愈加凸显,可关于他们的电影却难觅踪影。考虑到这些,我决心要完成这部电影,我想通过电影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子越过越好,可一些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社会变化,我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记者:“墙内开花墙外香”值得反思,您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杨亚洲:我认为这至少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目前国内电影普遍遵循谁投资谁宣传的市场规则,像《哺乳期的女人》这样一部中小成本电影,就难以引起人们关注。其次,我们亟待建立起一套健康的电影评论机制。如果影评人都是电影公司的代笔,真正有文化价值、精神内涵的好电影容易被埋没。最后,同样是国际A类电影节,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蒙特利尔电影节相较于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东京电影节等要陌生一些。在这三点中,我认为第二点最关键,我希望能尽早建立起健康的影评机制,引导观众不仅喜爱看商业大片,也逐渐接受反映现实的文艺片。
记者:在您看来,电影对于现实的意义是什么?
杨亚洲:我觉得电影不仅仅是平民的娱乐商品,更肩负一种功能,那就是用人性视角折射社会现状。也正因如此,市场上不仅有商业电影,也产生了一大批艺术电影。实际上,中国电影一百多年来,真正有口皆碑的正是那些撞击人的心灵、闪耀人性光芒的艺术电影。而作为一名电影工作者,我会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将人文精神、现实关怀融入到我的每一部新作中。(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