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

    点将台·老鲍谭古

    可以无知,不可以无良知

    鲍鹏山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09日   12 版)
    鲍鹏山

        孔子说“知者不惑”,又说自己“四十而不惑”,很多人据此认为孔子无所不知。

        但是,我们知道,人非神明,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可能辨识万物。所以,孔子说的“不惑”,不可能是指能解答一切疑问、解释一切现象。

        仔细看“惑”这个字,有一个“心”字在,所以,“惑”是指我们心智上的迷障,不惑,乃是指破除了主观心智上的迷障,而不是指洞悉了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奥秘。

        《论语·颜渊》记载了孔子和学生子张、樊迟关于“辨惑”的对话。

        子张问怎样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服从义,就是提高品德。喜爱一个人恨不能让他起死回生,厌恶一个人恨不得让他马上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孔子避开了子张如何“辨惑”的提问,而是告诉子张什么是“惑”,并且,他没有抽象地用哲学概念来表述“惑”,而是以生活中常有的心理状态为例:“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然后斩钉截铁地给出结论:“是惑也。”

        显然,孔子不是直接回答子张如何“辨惑”的问题,而是告诉他:我们什么时候会丧失判断力?只有在心灵被爱恨左右的时候。惑,往往不是客观事物难辨别,而是主观情绪难控制。

        我们再看看孔子回答樊迟的提问。

        樊迟陪着孔子出游于舞雩台下,说:“我大胆地问一问如何才能提高品德、消除邪念、辨清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啊!先努力做,后考虑得,不就是提高品德吗?批判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缺点,不就是消除内心的恶吗?一时气愤,就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不就是迷惑吗?”

        对于樊迟的“辨惑”之问,孔子的回答角度与对子张的回答完全一样:聚焦于何为“惑”以及“惑”之产生根源,而避开“辨惑”问题。并且,孔子担忧的,还是人难以控制的主观情绪。

        把孔子对这二人的回答做一个整合,我们会发现,关于“惑”,孔子提到的,是这样三个字:“爱”“恶”“忿”。这三个字和“惑”字,字体里都有一个“心”字在。孔子是在告诉我们:惑在心而不在物,在内而不在外,在己而不在他。

        明白了这一点,如何“辨惑”也就不言自明:不因爱恶情绪而失去对客体对象的客观评价和态度,制怒而不发,捐嫌而待人,即可辨惑。情绪冷静,自控力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即是不惑——不被自己的情绪所惑。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子张、樊迟两人问“辨惑”时,都是和“崇德”连带一起问。为什么?

        因为——说到底,辨惑,主要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伦理问题;不是认知事物,而是判断价值;不是道问学,而是尊德性。

        人之一生,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不可能遍察万物,但人可以慎独一己,可以辨善恶,知美丑。

        相对于浩渺宇宙,人是无知的。但人并不因此渺小卑微,因为,人,是有良知的。

        人可以无知,但不可以无良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