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

    “美丽”变成了“生产力”

    ——浙江“千万工程”十年走出“美村富民”绿色崛起之路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09日   04 版)

        “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用“千万工程”统筹城乡绘出美丽蓝图,使今年的浙江省“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再次交出满意的答卷。尤其是浙江各地乡村旅游更是人气爆棚。众多游客交口称赞:蓝天碧水,青山绿树,白墙黛瓦,江南好!最美是浙江的乡村!

     

        如今的浙江农村:住房如城市,环境像城市,生活赛城市;公交车通到村里,硬化路面铺到地头,超市开到家门口。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变成“生产力”,浙江广大农村已走出了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

     

    还乡村“青山绿水”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浙江省桐庐县地处浙江西部,是“西湖、千岛湖、黄山”国家级黄金旅游线的中心地段。古往今来,桐庐凭借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风光,让历代文人墨客陶醉其中。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桐庐的生态环境几乎遭受着“灭顶之灾”。在农村,更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溪沟成了垃圾污水的家”。

     

        毫不夸张,十年前的浙江不少乡村都成了桐庐这般模样。杭州萧山,别墅林立,风一吹却塑料袋乱飞;湖州长兴,村里河道几乎被染成了酱黑色;水乡绍兴,村民在河里洗拖把都嫌脏……面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百姓怨声不少。

     

        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作出重大决策: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具体目标为:2003年至2007年,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00个以上、完成村庄整治10000个左右;2008年至2012年,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上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到2015年,全省70%的县达到“美丽乡村”目标。

     

        面对这个泽被后世的重大决策,10年来,浙江省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地市、县(市、区),历任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

     

        决策在浙江农村大地刮起一股绿色之风!以垃圾收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河沟清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为重点,农村开启了环境整治的大幕。针对初期“走过十几个垃圾村才见到一个新农村”的局面,浙江推动农村环境整治由点状向线状和块状拓展,积极推进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

     

        “污水净了、村庄绿了、环境美了”。如今,2.6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89%,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

     

    “两翼齐振才能强”

     

        “千万工程”离不开软件的支撑——浙江把“加强公共服务”和“推动以文化人”当作“千万工程”的两翼。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话很精辟:“两翼齐振才能强!”

     

        顺应群众全面发展的要求,浙江将政府部门的工作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康庄工程、联网公路、农村电气化、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等建设与村庄整治建设结合,形成了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进加快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格局。

     

        目前,浙江已全面实现等级公路、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和农村用电“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5%,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

     

        2011年以来,浙江省实现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通讯、供水供电、农资补助等50多项服务;中心村建立集商品供应、农技推广、金融服务等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基本涵盖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

     

        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浙江还大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行动,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形式,每年送戏1万场、送电影14万场、送书籍60万册。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在家里就能共享城市优质文化资源。

     

    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促

     

        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街道的莲花村通过村庄示范整治,如今有了新面貌:既保持传统渔村风貌,又凸现特色渔村个性和品位。近年来,通过积极鼓励和引导渔民发展渔家客栈、休闲渔业、渔民画创作等旅游产业,实现了渔民转产转业和创业增收。

     

        江山市通过美丽乡村、幸福乡村的建设,在促进农村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引进休闲旅游理念,依托生态自然环境、特色产业、地方民俗民风、农村居住环境等资源条件,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

     

        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作为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资本,强化经营村庄理念,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浙江正展现着环境美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促的“美村富民”局面。到去年底,浙江省已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点2800多个,农家乐从业人员11.5万人,2012年直接营业收入88.4亿元。

     

        新型业态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新景。山水养心、绿色保健等养生经济,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运动经济,寻根探史、写生摄影等文创经济,农房出租、会堂入股等物业经济,产品直销、电子商务等商贸经济,来料加工、旅游品加工等劳务经济,培育了一大批“美丽产业”,形成了“能人广泛创业带动农民充分就业”的普遍增收格局。

     

        十年的“千万工程”还带来了什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由于浙江在基础设施、文明素质、社会管理诸多方面实现了城乡的“无缝对接”,农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而城市成为农村的CBD,城市、乡村越来越趋于一体。(本报记者 叶 辉 严红枫 本报特约记者 朱海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