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承德,绿的世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8%,被誉为华北“绿肺”,森林资源总资产达1216亿元,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款3.28万元;在全国“2012绿动中国”活动中,评出的仅6个“绿色城市”中就有承德。目前全市已形成林果加工、森林生态旅游、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以及林下经济等四个产业。今年重点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工程”正在着力推进,一个“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即将出现……
风沙地中织绿锦
走进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榔头沟,再也见不到“地不打粮,沙子埋房”的“沙进人退”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蓝天、青山、绿树。“现在,我们村的绿化率已经达到80%!”村委会主任吴喜和说。榔头沟村地处风口,曾是小坝子乡风沙灾害最严重的村庄之一。2000年,小坝子乡沙化面积达113.3平方公里,形成了19个沙坡,82处大小流动沙丘。这些流沙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北京逼近,成为北京沙尘暴源头之一。
榔头沟的巨变只是承德京津风沙源地区生态建设与治理的一个缩影。10多年来,承德强力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初步建成了沿边沿坝防风固沙林等五大防护林。目前,不仅有林地面积33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8%,沙化面积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减少34.8%,还构建起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荒山坡上筑富路
“我们这大山沟呀,大多都是山坡地,一年下来累得够呛也要打不了多少粮,总是过穷日子。自从栽上板栗树,没几年日子就越来越好了!”说这话的是兴隆县孤山子镇孤山子村的栗农徐敏。他家种植板栗已10年了,昔日不打粮的山坡地,如今已栽满了栗树,年产板栗万斤,年收入达七八万元。该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赵井立告诉记者:“如今,小板栗变成大产业,去年板栗产量突破1.2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
近年来,果树已成了承德农民的“摇钱树”;林果产业已成为承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浓墨重彩之笔。目前,全市板栗种植面积达110多万亩,年产量达到15万吨,已建成46个重点乡镇板栗基地。除板栗树外还重点发展了山楂、核桃、山杏、苹果等果树,全市果树基地面积达72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一亩果。
大山沟里飘菇香
金秋时节,走进安杖子村,食用菌棚到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菇香,引来众多国内外客商、专家、创业者们订货、探秘、考察。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的平泉县卧龙镇安杖子村,昔日是个连照明电费都交不起的穷山村,现在该村有93%的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每年生产食用菌达300多万盘(袋),年创产值25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
目前,全市发展食用菌达4亿多盘(袋),产量40万吨,实现产值42亿元。已形成近50多万人口参与的食用菌产业集群。但是,以锯末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每年要“吃”掉上亿公斤的木料。如何既要让食用菌产业“吃”饱,又要让绿水青山长存?该市坚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循环发展理念,种植刺槐林,形成了“林木—食用菌—废料—菌糠饲料—养殖—畜禽粪便—沼气池—沼渣、沼液—还田作肥料”的闭合式循环经济链,走出了一条具有承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耿建扩 本报通讯员 梁世芳)